1951年上海抓了个国民党特务,这人熬不住审问说了实话。他说南京雨花台乱坟岗埋了

尔说娱乐 2025-10-15 10:50:35

1951年上海抓了个国民党特务,这人熬不住审问说了实话。他说南京雨花台乱坟岗埋了个大人物,工作人员过去挖开一看,土里躺了口破木箱。箱子打开时在场的人全愣住了,里面三具尸体挤在一起,手腕都捆着绳子,三年过去还死死扣着。法医说他们是活着被闷死的,为首的叫卢志英,是当年让红军逃过一劫的大功臣。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长留肝胆照青史——卢志英) 1951年深秋的上海,审讯室的灯光映照在特务仁宗炳苍白的脸上。 他颤抖着交代出一个埋藏三年的秘密:南京雨花台的乱坟岗里,埋着几位特殊人物。 这个供词立即引起重视,公安人员连夜赶往南京。 在宝林寺后山的荒坡上,工作人员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开始挖掘。 当铁锹触碰到木质棺椁时,深夜的寒风似乎也变得凄厉起来。 棺盖被撬开的瞬间,一股混合着泥土和腐败气味的凉风扑面而来。 三具遗体以扭曲的姿势交叠在一起,手腕上捆绑的麻绳深陷进皮肉,即便经过三年时光依然清晰可见。 法医仔细检查后确认,这些遇难者都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被活埋的。 其中一具遗体的牙齿特征引起了特别注意。 随行前来认尸的张育民突然捂住嘴巴,泪水顺着指缝滑落——那颗特殊的虎牙让她认出这就是失踪三年的丈夫卢志英。 这个发现揭开了一段尘封的英雄往事。 1905年寒冬,山东昌邑的一个贫农家庭迎来了新生儿卢志英。 童年时的他常常站在私塾窗外偷听,教书先生发现后破例允许他免费入学。 1921年,凭着过人天资,他考入当地蚕桑学校,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十七岁那年,为减轻家庭负担,卢志英踏上闯关东的旅途。 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他当过伐木工,做过码头苦力,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密不可分。 转机出现在1923年秋。 卢志英考入绥宁军官讲习所,毕业后在奉系军队担任司务长。 一次偶然机会,他听到关于南方革命政府的传闻,内心燃起新的希望。 1925年春,他毅然南下,在郑州结识了共产党员徐范亭等人。 在他们的影响下,卢志英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于同年夏天正式入党。 1927年寒冬的渭北高原上,时任营长的卢志英正带领部队转移。 突然遭遇敌军伏击,他指挥士兵且战且退,最终被困在黄河岸边。 激战中,卢志英左腿中弹,跌入冰封的河面。 鲜血染红了冰块,他强忍剧痛,用刺刀凿冰爬回岸边,收集残部成功突围。 这次负伤让卢志英与张育民结下不解之缘。 在养伤期间,担任地下交通员的张育民多次冒险为他送药。 一次敌人搜查时,张育民急中生智,称卢志英是自己患伤寒的丈夫,骗过了盘查的军警。 这种生死与共的经历,让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 1934年成为卢志英情报工作的巅峰时期。 这年秋天,他通过莫雄获得蒋介石"铁桶围剿"计划的绝密文件。 在德安保安司令部的密室里,他与战友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将重要情报用特制药水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的夹页中。 当这些字典安全送达周恩来手中时,距离敌军合围只剩最后七天。 长征开始后,卢志英继续在敌后奋战。 1935年春天,为保护红军伤员,他设计将国民党师长陈光中引诱到酒色之中。 就在陈光中沉醉温柔乡时,七千多名伤员安全转移。 然而在这场斗争中,卢志英夫妇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为掩护部队,他们被迫将啼哭的婴儿挂在枣树上引开敌人,永远失去了这个仅三个月大的孩子。 上海孤岛时期,卢志英化身商人周志堃,在提篮桥监狱对面开设"沪丰面包厂"。 每天清晨,他站在二楼办公室窗前,借望远镜观察监狱动态。 通过烘烤面包时烟囱冒出的烟雾次数,向外界传递情报。 这个面包厂不仅成为地下联络站,还为新四军输送了大量药品和军火。 1947年3月2日傍晚,卢志英在八仙桥青年会门口被特务包围。 临被捕前,他从容地将怀表递给交通员,借拨针动作暗示紧急联络点已暴露。 在狱中,敌人用烧红的烙铁烫他的脚心,用竹签刺他的指甲,但始终未能撬开他的嘴。 1948年12月27日深夜,南京宪兵司令部的地下室里,卢志英被注射麻醉剂后装入麻袋。 当泥土覆盖棺木时,他曾在窒息前苏醒,挣扎着在棺木内壁留下深深抓痕。 这些痕迹直到三年后开棺时依然清晰可见,见证着英雄最后的抗争。 1951年的重新安葬仪式上,张育民将丈夫最爱的贴梗海棠栽种在墓前。 她记得卢志英生前常说: "革命就像这海棠,越是严寒越要开花。" 如今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这些海棠每年深冬依然绽放,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