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英国央行行长宣布了 2025年10月15日,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站在唐宁街的讲台前,既将人工智能誉为"下一代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又向炙手可热的AI概念股泼下冷水。 贝利发言时,英国富时100指数中的AI板块正经历剧烈波动。深蓝科技单日暴跌17%,而军工AI企业BAE系统却逆势上涨。这种分化暴露了央行关注的核心问题:当AI投资从商业领域蔓延至国防订单,货币政策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机选择,就在贝利讲话前一周,英国国防部刚宣布300亿英镑的"智能军队"计划,其中AI指挥系统占比40%。央行此时发声,显然是要给军备竞赛套上金融缰绳。 英国国防承包商QinetiQ的股价今年已上涨200%,但其最新演示的AI战术系统仍会误判平民目标。这种"PPT战斗力"与实战表现的差距,正是贝利警告的估值泡沫所在。北约联合军演数据显示,现有AI系统在电子对抗环境下的失效概率高达35%。 更严峻的是供应链风险。英国AI军工企业依赖台积电的2纳米芯片,而台海局势使供应链充满变数。央行内部模型显示,若爆发冲突,英国国防AI项目将面临6-12个月的交付延迟。 英国财政部2025年秘密报告显示,国防采购正在扭曲AI投资结构。为满足军品规格,企业必须采用昂贵的国产芯片,成本是商业芯片的5倍。这种"国防溢价"正在催生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央行对此的担忧很实际:一旦国防预算削减,这些依赖政府订单的AI企业将集体暴雷。英国军工业2024年的坏账率已升至8%,是整体制造业的3倍。 回顾2000年互联网泡沫,当时纳斯达克的崩溃直接导致美国陆军"未来作战系统"项目缩水80%。当前英国陆军"天网"AI指挥系统与当年的情形如出一辙:都是技术尚未成熟就获得超额投资。 更近的案例是元宇宙,2023年英国防部曾投入20亿英镑开发军事元宇宙,如今该项目已被搁置。这些教训说明,国防科技投资容易陷入"概念炒作-过度投资-项目烂尾"的循环。 贝利的表态并非孤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月暗示可能对国防科技股采取"针对性紧缩",欧洲央行则开始审查AI军工企业的债券抵押品资格。这种协同行动,反映全球金融监管对AI军事化的警惕。 但各国存在利益分歧,美国希望维持AI军工优势,中国追求技术自主,欧盟侧重伦理监管。这种分化使全球AI监管难以形成合力,反而可能加剧军备竞赛。 与商业AI不同,军事AI存在"黑箱失控"的致命风险。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模拟显示,AI指挥系统在遭遇网络攻击时,可能作出非理性升级决策。这种特性使军事AI投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 更隐蔽的是数据依赖,英国"雷神"无人机使用的AI目标识别系统,需要每天喂入10TB的标注数据。一旦数据供应链被切断,整个系统就会瘫痪。这种脆弱性尚未反映在股价中。 AI投资泡沫正在侵蚀传统国防预算。英国海军为给AI项目腾出资金,被迫推迟新型护卫舰采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可能造成战力空窗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人才领域,英国国防部数字部门今年流失了40%的专家,都被AI创业公司以三倍薪资挖走。这种人才虹吸效应,正在削弱国防研发的根基。 与中国相比,英国AI军事化面临独特挑战。中国通过"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将商业AI成果快速转化为军事实力。而英国受制于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军民用技术转化效率较低。 但英国的优势在盟友体系,通过AUKUS协议,英美澳正在构建AI军工联合体。这种"联盟创新"模式可能成为中国单一体系的制衡力量。 2026年将是关键测试。英国陆军计划部署首个AI装甲营,其表现将决定投资风向。若实战效果达标,央行可能放宽融资限制;若出现重大故障,整个AI军工板块将面临重估。 更重要的变量是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实施。该法案对军事AI的严格限制,可能迫使英国在"标准统一"与"战略自主"间作出艰难选择。 当贝利在伦敦金融城的讲台上发出警告时,他真正担忧的不仅是股市泡沫,更是AI军事化可能引发的战略失衡。历史表明,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军事变革,但唯有保持理性克制的国家,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在AI这片新战场上,金融监管者的远见或许比将军的谋略更重要。 信息来源:英国央行行长贝利:股市中存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过度定价 2025.10.15 08:29 ·钛媒体
AI军备竞赛拉响金融警报!英国央行行长紧急泼冷水,国防AI股惊现致命泡沫
红楼背疏影
2025-10-15 10:12:32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