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谁出的混招? 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倒计时,郝龙斌的网络民调6%几乎垫底,他急了!其背后的军师赵少康更急! 10月14日台北记者会上,他宣布继续举办双城论坛,计划在京沪设办事处,并向大陆喊话"台湾不搞台独,大陆应宣示不使用武力"。 郝龙斌的民调颓势反映国民党内部路线分歧。2025年9月党内初选数据显示,其在中南部地区的支持率不足3%,青年群体认知度仅15%。 面对主要对手张亚中鲜明的统派立场与江启臣的本土化路线,郝龙斌团队选择以两岸政策突围具有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其军师赵少康的角色转变。这位中广董事长曾主导2024年"战斗蓝"运动,如今却劝说郝龙斌淡化对抗色彩。 这种调整源于现实压力:国民党在2024年"大选"中得票率创历史新低,激进路线已被证明不符合台湾主流民意。 郝龙斌力推的双城论坛始于2010年,曾是两岸城市交流的典范。但2024年上海-台北论坛因民进党当局阻挠停办,累计搁置的合作项目达17个。 此次重启倡议面临三重障碍:台陆委会的审批限制、大陆对岛内政治人物的信任危机、以及美国对两岸地方交流的警惕。在京沪设办事处的计划更显理想化。目前台湾仅能在非邦交国设代表处,大陆从未允许台方以官方名义设点。 2019年韩国瑜提出类似构想时,国台办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郝龙斌的提案难以突破政治底线。 回顾2016年国民党败选后的路线之争,洪秀柱的"和平政纲"最终被主流派放弃,转而采取模糊策略。这种摇摆不定的立场使国民党在后续选举中接连受挫。郝龙斌此次重提两岸议题,实际上是在重复历史错误。真正的出路在于坚持"九二共识"核心意涵,而非在统独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态度。 要求大陆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提法,暴露了对两岸关系本质的认知偏差。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三种非和平方式适用情形,其触发条件与台湾是否宣布"台独"无直接关联,而是取决于分裂事实是否形成。 从军事角度看,解放军东部战区的战备巡逻已实现常态化。2025年9月发布的国防白皮书显示,台海方向战备值班兵力保持历史高位。郝龙斌的"不武"呼吁,无异于要求大陆自废武功,这在当前地缘环境下缺乏现实基础。 郝龙斌团队忽略的关键变量是美国态度,2025年8月美国务院新版对台政策文件明确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包括两岸任何一方采取激进措施。 国民党若推动设立大陆办事处,可能触及美方"禁止台湾进行官方交往"的红线。更微妙的是美国对国民党内竞选的干预迹象。10月初,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密集会见各候选人,唯独未与郝龙斌团队接触。这种冷处理暗示美方对其两岸主张的保留态度。 郝龙斌试图复制2008-2016年国民党执政时期的经济合作模式,但时空环境已变。大陆对台让利政策正转向精准投放,2025年实施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扶持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战略产业,而非传统的农产品贸易。 台湾商界态度也更趋务实。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近期直言"政治不应绑架产业",多数企业主反对将经济议题政治化。郝龙斌把办事处设在大陆的构想,难以获得工商界实质性支持。 民调显示,20-39岁台湾民众对"两岸终局"的关注度仅排第五位,更关心低薪、房价等民生问题。郝龙斌团队仍沿用传统统独论述,与年轻世代脱节严重。 其竞选海报使用两岸地图等符号,在社交媒体引发负面反响。对比民众党主打"就业正义"的选举策略,国民党的老派两岸牌显得格格不入。这种代际认知差距,可能成为郝龙斌难以逾越的障碍。 回顾1990年代"汪辜会谈"经验可知,两岸突破性进展需具备三要素:美中关系缓和、岛内主流共识、大陆政策窗口。当前三者均不满足: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遏制,台湾社会统独对立加剧,大陆对台工作重点转向法治反独。 郝龙斌若真想推动两岸关系,更务实的选择是学习蒋经国晚年做法:在坚持反台独前提下,通过文化教育交流培育善意。而非在选举压力下提出不切实际的激进方案。 大陆对台政策具有高度连续性和确定性。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对于两岸交流合作,大陆始终持积极开放态度,但坚决反对任何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郝龙斌提出的诉求需要建立在这一政治基础之上。 这场选举博弈折射出国民党转型阵痛。在民进党"抗中保台"与民众党"务实避战"的夹击下,国民党尚未找到平衡点。郝龙斌的冒险一试,无论成败都将为两岸关系提供重要镜鉴。 而真正关键的是,台湾各政党应当认清两岸关系的本质,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才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正确道路。 信息来源:郝龙斌公布两岸政策:举办路线大辩论,国民党在北京上海设办事处 海峡导报 2025年10月14日 12:16:25
又是谁出的混招? 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倒计时,郝龙斌的网络民调6%几乎垫底,他
红楼背疏影
2025-10-15 10:12: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