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看不上中方?8月16号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印度并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这位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任过职的秘书,为印度制造业描绘了一条全新的赛道,不挤别人拥堵的高速公路,自己另辟蹊径。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 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8月16号,韩国媒体《朝鲜日报》报道,首尔的一场产业会议上,印度钢铁部秘书桑迪普·庞德里克抛出了一句话,瞬间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印度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 这位同时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待过的高官,显然是有备而来。 他不是单纯喊口号,而是借机向世界宣示:印度制造业要走一条不同的路,避开已经拥挤的车道,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赛道,听起来很提气,但放到现实里,却多了几分刺耳。 为什么这句话会引发全球关注?因为中国的制造业成就是摆在眼前的。 粗钢产量十亿吨,全球份额三成,从低端组装到高端工艺几乎一条龙覆盖,而印度呢?2024年粗钢产量不到1.5亿吨,只是中国的零头。 人均收入差距更是触目惊心,中国大约是印度的五倍,说要追赶,光靠标语显然不行,必须找到新路径。 庞德里克的逻辑是,不要去和中国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拼车位,而是选择另外的道路,靠质量、创新和特色来闯出一条未来,但问题在于,印度并没有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汽车行业协会早就敲过警钟,如果中国的特种钢材一旦断供,印度车企产线立刻趴窝,几十万辆车直接停工待料。 生活用品方面,灯泡、玩具这些日常消费品,九成都从中国来,印度政府有时喊要限制中国产品,有时又不得不松绑进口,不然供应链断掉谁也受不了。 这就像嘴上说我要戒糖,转头却还是忍不住买了可乐。 对外关系更是走得跌跌撞撞,为了讨好美国,印度也跟着对中国钢材加税,结果没过多久,特朗普反手给印度提高关税,幅度高达50%。 一顿操作下来,印度自己先受伤,GDP增速掉了0.3个百分点,想靠美国撑腰,却发现盟友翻脸比翻书还快,于是不得不又转身向中俄靠拢,虽然嘴上说要走新路,但贸易逆差依旧不断刷新纪录,中国还是印度最大的伙伴。 访韩的那场演讲里,庞德里克特别强调印度不会走低端组装的老路,而是要发展人工智能、清洁能源这些高附加值产业。 听起来很有前瞻性,可真正落地就没那么简单,半导体产业是个例子。 印度花了大力气想拉台积电建厂,最后勉强促成了一个28纳米的项目,还是靠巨额补贴撑起来的。 设备要靠进口,技术要靠外部团队,就算建成投产,良率也难以保证,对比中国中芯国际已经能量产更先进的工艺,印度的另辟蹊径显得像是穿着借来的鞋跑步,不仅脚不合适,还随时可能掉底。 与制造业的尴尬相比,印度的服务业倒是一路高歌,IT外包、金融咨询、软件服务,这些无形出口已经成了经济支柱。 2025年6月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321亿美元,全年预计接近4000亿美元,和动辄断供的工厂相比,印度的软件公司轻装上阵,客户遍布全球,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强。 当初美国加税打击实体出口时,就是靠服务贸易顶住了冲击,这种轻资产、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径,某种意义上才是印度真正的杀手锏。 庞德里克的那句狠话,听起来像是对中国模式的公开宣战,但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印度当然不可能复制中国的路径,因为硬件差距太大,真正的挑战是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找到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方式。 服务业是优势,但制造业若不补齐短板,所谓的“第一个印度”很容易沦为半成品印度。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几位印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会议,最终得出结论:“中国离不开印度。”印度有几
【8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