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提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回答:“美国永远也无法打败中国。中国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文化。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性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未曾察觉,正是这一特性让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屹立不倒!” 就像抗战那时候,日本的实力比中国强太多,他们一年的钢铁产量是580万吨,咱只有4万吨,飞机几乎能随便造,咱连像样的工厂都没几个。 可中国人没怕,更没投降。北京密云有个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五个儿子全送上前线,最后全都战死沙场,她就只叮嘱孩子们“到死也不能忘自己是中国人”。 杨靖宇被敌人围在长白山里,饿了就吃树皮、嚼棉絮,直到牺牲,敌人解剖他的胃,里面连一粒粮食都没有。 还有无数普通老百姓,没枪没炮就用镰刀锄头拼,哪怕整个抗战下来伤亡了三千五百多万人,也没人喊着要放弃,满大街都是“保卫家乡、保卫中国”的口号,就凭着“抗战到底”的信念,硬是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建国初期更难,全国上下一穷二白,连造个钉子都得叫“洋钉”,国外还卡着脖子不让咱搞原子弹、氢弹。 可咱没低头,科学家们隐姓埋名跑到戈壁滩,吃着窝窝头、喝着苦水,没有先进仪器就用算盘算数据,硬生生把两弹一星搞了出来。 那时候老百姓也跟着使劲,工人加班加点地干活,农民省出粮食和棉花支援国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外国人能做到的,咱中国人也能,而且能做得更好”。 这种自力更生的硬气,其实老子早就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生存得靠自己,不能盼着别人帮忙,这道理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懂了,而且一直照着做。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从来不是放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是活着的,能跟着时代走。就说那些老手艺,前几年还有人觉得琉璃、刺绣这些东西过时了,可现在不一样了。 平时过日子里,这文化根脉就更藏不住了。过年不管多远,打工的、上学的都要往家赶,哪怕路上堵十几个小时,也得回家吃顿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团圆”;中秋要赏月吃月饼,哪怕家人不在身边,也会寄盒月饼过去,这是“思念”的规矩。 这些习俗不是形式,是在天天提醒每个人“咱是一家人”。 就像一家人过日子,平时可能各忙各的,可一旦有事,立马就能拧成一股绳。前几年疫情来了,武汉封城,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连夜赶过去,有的还瞒着家人,就像当年支援前线一样;社区里的志愿者帮着买菜送药,普通人在家不出门配合防疫,没有互相埋怨,全是“加油”“挺住”的声音。 还有洪水的时候,解放军扛着沙袋往水里跳,老百姓跟着送水送吃的,没人计较自己的得失。这种团结劲儿,不是临时喊口号喊出来的,是文化里“家国一体”的根在起作用,大家都觉得国家好了,自己才能好,这种想法不用教,是打小耳濡目染来的。 美国总想着用各种法子压中国,一会儿搞技术封锁,一会儿挑唆矛盾,可他们没明白,打败一个国家不是毁了几座楼、卡断几条供应链就行的。 中国的根在文化里,在那种刻进骨子里的抗争、团结、自力更生的特性里。这特性不是喊出来的,是听着愚公移山的故事长大的,是跟着邓玉芬、杨靖宇这些前辈学的,是在过年团圆、遇事互帮的日常里慢慢养成的,哪怕中国人自己没天天挂在嘴边,可到了关键时候,这股劲儿就会冒出来。 上面从历史到现实生活,把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影响讲得比较透彻了。你要是觉得某个部分想再展开,或者想补充具体的例子,都可以随时说。
美媒发现不对劲了!最近美媒扒数据的时候,突然发现不对劲了——原来中国手里
【36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