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引驰:从群体性向个体性转变,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条线索。理解早期文学,未必需要

尔岚看过去 2025-10-14 12:38:12

陈引驰:从群体性向个体性转变,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条线索。理解早期文学,未必需要了解具体的背景;而对于六朝以下,尤其是唐宋以下的文学,知人论世就越来越重要,欲获得深刻的理解,往往需要考订作品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写作对象、预期读者等。

对于早期的古诗,写作背景的缺失并不构成理解的障碍,比如这首相传为苏武辞别李陵所作的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下略)……我讲汉诗是群体性、类型化的,并非贬低,而是客观描述其特点,这些描写一般状况、表达普遍性情感的诗歌,往往带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和美,值得深入体会。

到后代,理解诗歌本事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同样写男女之情,李商隐的诗歌读起来就比较晦涩,因而许多人迫切地想要考证他所爱的究竟是谁。比如著名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要理解这首诗,就需要明白它发生在怎样的场景中,是同僚朋友的府宅还是风月场?我们大概知道诗写的是对一位女子动情,但由于涉及个人性的内容,只有充分了解其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之美。

上引苏武诗和李商隐诗形成明显的对比,一种是全副热情喷涌而出,极为爽直、率真,一种是婉曲、微妙的表达。从艺术效果上看,二者各擅胜场;而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它们体现了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的文学演化趋势。大概人类所有艺术的发展,都符合这种趋势。很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部小册子解说法国历史学家、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书中提及从古希腊雕塑到现代绘画的变化,指出古希腊雕塑的风格是明朗、健康的,往往直率地表达喜怒哀乐,而现代绘画则复杂、晦涩。这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0 阅读:0
尔岚看过去

尔岚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