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13日,欧盟正式宣布在申根区启动全新的数字边境管理系统,意思就是把以前靠人工核验的边检流程升级成电子化登记,所有短期入境的非欧盟公民都得先过这道“数字安检”。 这套系统第一阶段先搞电子登记,下一步还要推类似美国ESTA的旅行授权系统,明显是铁了心要把边境管控的篱笆扎得更紧。 这套系统有个官方名字叫EES,核心就是彻底废掉护照盖章,全靠电子记录行踪。非欧盟公民不管免不免签,只要短期停留,都得被录指纹、拍人脸,这些生物信息直接进数据库。 这个消息一出,意味着那个熟悉的、在护照上盖个章作为入境凭证的传统做法,即将成为历史。过去,那个小小的印章不仅是旅行的纪念,更是计算停留天数的关键依据。 但这种方式其实存在不少漏洞,比如印章模糊不清,或者有人想方设法利用规则上的空白延长停留时间。 EES系统的出现,就是为了用一种无法篡改的数字化方式,把这些模糊地带彻底抹平。它要做的,不仅仅是记录你“来过”,更是要精确掌握你“来了多久”、“什么时候走的”,把每个人的出入境轨迹都清晰地刻画在数据库里。 这套被称为EES的系统,其运作逻辑远比“不盖章”要深远得多。它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长期困扰申根区的“逾期滞留”问题。 以前,计算一个人是否在180天内停留超过了90天,边检官员需要翻阅护照上的印章,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 现在,从你第一次踏入申根区的那一刻起,你的指纹和面部信息就会被采集,并与你的护照信息绑定。之后每一次出入境,系统都会自动记录,并实时更新你的停留天数。 这样一来,谁超期了,谁没超期,系统里一目了然,几乎不存在蒙混过关的可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是免签还是需要签证的旅客,都无法绕过这道程序,因为监控的是所有短期访客的流动轨迹。 紧接着EES的,是另一张名为ETIAS(欧洲旅行信息和授权系统)的大网。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搞混,其实它们是两道不同的关卡。 ETIAS更像是一个“预审”环节,类似于美国的ESTA,你在出发前就需要在线申请,回答一系列安全问题,得到授权后才能买机票前往欧洲。而EES则是你抵达欧洲机场或边境时,实际进行的“登记”环节。 先有ETIAS的许可,再过EES的登记,两道程序叠加,构成了欧盟未来边境管控的完整闭环。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相当于在旅客出发前和抵达后都设立了筛选点,把安全审查的战线大大前移了。 那么,对于普通旅客来说,未来的入境体验会是怎样的呢?首次入境申根区的非欧盟公民,可能会需要在自助服务终端或人工柜台前花费比现在稍长的时间,完成指纹和面部信息的录入。 这个过程听起来有些繁琐,但好消息是,这些生物信息会被保存三年。在这期间,你再次出入申根区其他国家边境时,流程可能会变得非常快捷,或许只需在闸机前刷一下护照,再看一眼摄像头,通过面部识别就能完成核验,连指纹都不用再按了。 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再次入境的效率,但前提是,你得先完成第一次的“数字注册”。 然而,当数以千万计的旅客生物信息汇入一个庞大的中央数据库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这些高度敏感的个人数据将如何被存储?谁有权限访问?安全防护措施能否做到万无一失,防止数据泄露或被滥用? 欧盟方面强调,所有数据都将受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严格保护,出入境记录保存五年,生物信息保存三年。 但即便如此,建立一个如此规模的生物信息库,本身就足以引发关于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边界的广泛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升级,更是一场社会层面的观念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盟的这次变革是全球旅行数字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边境,这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应对复杂安全形势的现实选择。 对于热爱旅行的人来说,这意味着未来的出行规划需要适应新的规则,多一份提前准备的功课。 护照上不再有满满的印章,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失落,但换来的是一个更高效、也更透明的边境管理体系。 这项变革对你未来的旅行计划意味着什么?你认为这种数字化的边境管理是未来趋势,还是会带来新的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欧盟,这次真的是“糗”大了,都糗到“姥姥”家了!一场欧盟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有记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