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2年,嵇康得罪了钟会遭诬陷被判斩首,三千太学生跪地请愿,却救不了他一命。

海冬谈文 2025-10-14 08:25:48

公元262年,嵇康得罪了钟会遭诬陷被判斩首,三千太学生跪地请愿,却救不了他一命。刽子手即将行刑沙一刻,嵇康忽然抬起头,平静地说:“请琴。” 这个请求让全场愕然。一个将死之人,不求饶,不喊冤,却要弹琴? 当古琴捧到他面前时,嵇康闭上眼睛,手指轻触琴弦。第一个音符响起,原本死寂的刑场仿佛被注入了灵魂。这就是《广陵散》——一个他发誓永不外传的曲子,今日将成为绝响。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他生于公元224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之道。成年后的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时人形容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友人山涛曾言:“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然而这位美男子却不修边幅,常常披头散发,衣着随意,喜欢在家门外的柳树下打铁,汗水与炭灰沾满身躯,他却乐在其中。 “何须以礼法自缚?”他对劝他注重仪容的朋友笑道,“此身本为土木,何须锦绣包裹?” 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交好,常在竹林中聚会清谈,饮酒赋诗,弹琴论道,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那段岁月,如同他生命中最明亮的乐章,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嵇康娶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然而随着司马氏势力日渐强大,曹魏皇室式微,他逐渐感受到了政治的险恶。 某日,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慕名前来拜访。钟会出身名门,是书法家钟繇之子,年少得志,善于逢迎,深得司马氏信任。他带着大批随从,衣着华丽,来到嵇康打铁的柳树下。 嵇康正与向秀合作打铁,他抡锤,向秀拉风箱,配合默契。钟会在树下站立良久,嵇康却视若无睹,继续挥锤不止,连眼皮都未抬一下。铁锤与铁器的撞击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为这场无声的对峙伴奏。 钟会面色渐渐阴沉,终于转身欲走。这时嵇康才抬起头,淡然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停步,冷笑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次羞辱性的会面,在钟会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随着司马昭篡位之心日益明显,对名士的征召与压迫也越来越紧。嵇康的好友山涛被任命为吏部郎,后升迁,推荐嵇康接任原职。 这一推荐,成为嵇康命运的转折点。 嵇康接到消息,愤然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封信中,他不仅拒绝了山涛的推荐,更公然表达了对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他列举了自己不能做官的“七不堪”和“二不可”,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直接挑战了司马氏以儒家礼法为名的统治合法性。 这篇文章在洛阳城中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反响,也深深触怒了司马昭。 “叔夜,你这是引火烧身啊!”向秀读到文章后,忧心忡忡地提醒。 嵇康却只是淡然一笑:“我宁愿做那扑火的飞蛾,也不愿做笼中之鸟。” 机会终于降临到钟会身上。嵇康的好友吕安被其兄吕巽诬告不孝,下狱论罪。嵇康挺身而出,为吕安作证,指责吕巽的卑劣行径。这件事引起了朝野关注。 钟会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向司马昭进言:“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元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他巧妙地利用司马昭对名士影响力的忌惮,罗织罪名:“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谣。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钟会的谗言中,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嵇康曾欲助毌丘俭造反(实则并无确证);二是嵇康的言论影响力太大,会动摇统治基础。 司马昭听后,默然良久。最终,对异己者的忌惮与对统治稳定的考量压倒了对名士的宽容,他点了点头。 死刑的判决就这样下达了。 琴声在刑场上空回荡。 嵇康的手指在琴弦上滑动,音符如泉涌出。那是《广陵散》,讲述聂政为父报仇的悲壮故事。他年轻时,曾夜宿华阳亭,一神秘来客传授此曲,并嘱咐不可传人。如今,这曲子随着他的离世,将成绝响。 琴音初起时低沉哀婉,如怨如诉;继而慷慨激昂,如金戈铁马;最后回归平静,如流水归海。三千太学生屏息聆听,许多人脸上挂着泪痕,却无人敢出声。连监刑官的眼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 嵇康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他看见了竹林里的月光,听见了山涧的流水,闻到了故乡的泥土芬芳。感官的体验在这一刻达到顶峰,死亡的恐惧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宁静。 最后一个音符在空气中震颤着消散。 嵇康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轻声道:“昔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从容赴死,年仅四十。 刽子手的刀落下时,人群中爆发出压抑的啜泣。那一刻,一阵强风突然席卷刑场,卷起漫天尘土,仿佛天地也为这位不世出的才子送行。 嵇康虽死,他的精神却如那曲《广陵散》,虽成绝响,却在历史的长廊中,余音不绝,回荡千年。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海冬谈文

海冬谈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