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老院士寿宴被骗子公司强行蹭了合影,直到一年后发现形象被冒用来当幌子招摇

多才多艺雪 2025-10-13 02:23:54

2024年老院士寿宴被骗子公司强行蹭了合影,直到一年后发现形象被冒用来当幌子招摇撞骗,才惊觉不妙,忙不迭发公告证明立场。 可见名人效应带来的商业价值,会让人趋之若鹜,不择手段。 其实,人们之所以盲目相信权威与名人效应,其背后有多重成因。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将信任赋予公认的权威或在某一领域成功的人士,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认知策略。 然而,这种机制常会越界,演变为“光环效应”——即我们将对某人在其专业领域(如演技、体育)的认可,不合理地延伸至其并不擅长的其他领域(如科技、金融)。 比如这位院士,被骗子蹭合照打广告,那就可以“证明”骗子的公司靠谱,因为有专家“站台”。 同时科技发达后,技术被滥用来做形象冒用,通过AI换脸技术,不法分子伪造知名企业家或明星为其投资平台代言,利用公众对其的信任进行金融诈骗。 更多还是广告里伪权威的精心包装,某些营销场景中,人物被冠以虚构的“国际专家”或“首席研究员”头衔,身着白大褂,在直播中为并无科学依据的产品进行背书,主要瞄准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群体。 这种盲目信从的风气,不仅侵蚀了公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与商业环境,被有心之人用来大做文章。 因此,在面对权威与名人信息时,保持审慎的质疑精神至关重要。 我们应主动追问:信息源的资质与其宣称的领域是否匹配?其陈述背后是否存在未公开的商业利益?是否有可靠的证据支持其观点? 培养这种理性的习惯,是我们在信息时代进行有效决策、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前提。 同时名人们也应有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如肖像权等,避免被不法分子滥用; 同时仔细甄别要求自己代言的商品是否靠谱,避免被误导代言了劣质产品,导致名誉受损。 财宝宝超话

0 阅读:2
多才多艺雪

多才多艺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