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美国老人牧琳爱,竟卖掉波士顿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把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自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只为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而且这一记就是69年!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段跨越山海、超越时光的动人故事? 1930年,13岁的牧琳爱跟着做传教士的父亲牧鸿恩,住进了聊城的教堂。那时中国战乱不断,村民们生活困苦,吃不饱饭,遇上瘟疫更是毫无办法。别的外国孩子都躲在教堂里,牧琳爱却像只欢快的小鸟,总爱跑出去跟村里孩子玩。就这样,她结识了比她大两岁的孤儿周仁杰。 周仁杰光着脚在麦田里跑得飞快,每次见牧琳爱都会塞一把野枣,衣服虽然打满补丁,可笑容却像太阳一样灿烂。两人好得跟一个人似的,牧琳爱教周仁杰说英语,周仁杰就带她去运河边捉蝌蚪、看社戏。 有一次牧琳爱发烧烧得厉害,周仁杰心急如焚,连夜翻山去采草药,守在教堂外熬了一整夜药汤,还怕药凉了,一直揣在怀里。也就是在那时,牧琳爱拉着周仁杰的手,认真地说:“等我长大了,肯定回来帮你们。” 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多集中在政治局势上,很多人对中国乡村的真实生活知之甚少。牧琳爱却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最纯粹的善意和温暖。这种跨越文化差异的友谊,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可没等多久,战乱越来越凶,父亲只能带着全家回美国。分别那天,周仁杰亲手编了个中国结,上面绣着“平安”俩字送给牧琳爱。回到美国后,牧琳爱成了护士,还当上了丹佛市儿童医院的院长,嫁给了医生埃德温,有了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挺滋润。 但那个中国结她一直带在身边,墙上也总挂着聊城的老照片,没事就拿出来看。她女儿后来回忆,小时候爸爸总说中国穷,不让去,可妈妈总念叨“那儿有我的另一个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牧琳爱这种对承诺的执着坚守,源于她内心深处对纯真情感的珍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这份来自童年的善意成了她心灵的避风港。 1992年,75岁的牧琳爱好不容易说动丈夫,一起回了趟聊城刘庙村。可一进村,她就忍不住哭了。周仁杰早已不在人世,他的孩子们住在破土坯房里,村里的小学连像样的课桌都没有,和她记忆里的样子相差太远。她在日记里写道:“这不是我想回来的中国,我得做点什么。”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牧琳爱的到来,就像一场及时雨,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新的希望。 1998年丈夫去世后,82岁的牧琳爱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卖掉了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把所有积蓄换成现金装在箱子里,一个人飞回了中国。政府想给她安排市区的公寓,她死活不同意,非要住村里的破房子,说:“我要跟村民们在一块儿。” 从那以后,刘庙村就多了个“美国活菩萨”。她掏出30万给村里小学买了100台电脑,还建了个图书室,学校后来挂了“中美友谊小学”的牌子。要知道,在当时,3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小学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她看到村里20多个老人得了白内障看不清东西,立马联系美国的医生朋友,免费来给老人们做手术。非典那阵儿,她捐了5000块,汶川地震时又凑了1800块,自己却省吃俭用,穿的衣服都是地摊上买的。 如今,在公益领域,像牧琳爱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并不多见。很多人做公益只是做做样子,而她却真正把心留在了中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担当。 每年圣诞节,她还会扮成“圣诞老人”,拉着满满一车礼物,挨家挨户给村里的孩子送。80岁的王奶奶总拉着她的手说:“你比俺亲闺女还亲。”2009年,她成了山东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领证那天,她笑着说:“我终于回家了。” 2013年4月28日,96岁的牧琳爱生病走了。按她的遗愿,遗体捐给了济南医学院,没办葬礼。可出殡那天,上千个村民自发来送她,队伍拉了好几公里。周仁杰的孙子捧着当年那个中国结,哭着说:“奶奶,您终于能跟爷爷团聚了。” 这事儿后来传到了美国,媒体叫她“跨越国界的天使”,中国网友说:“她比好多中国人还爱这片土地。”她日记里有句话,后来被刻在了村里的纪念石上:“有人问我为啥放弃美国的一切,我就说,在聊城的麦田里,有个13岁的小女孩,对一个中国男孩许了一辈子的承诺,我用70年,总算让那孩子的梦想成真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承诺似乎变得越来越廉价。很多人轻易许下诺言,却又轻易忘记。牧琳爱却用自己的一生,坚守了一个童年的承诺。她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善良和承诺,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褪色。 要是你路过刘庙村,看见那块刻着她日记的石头,会不会也想起自己小时候跟谁许下的、没好意思提的小承诺?或者,你想对这位把后半辈子都留在中国的“牧奶奶”说句啥?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二八换子案出大瓜!这事五年了还没完。最近又冒出了新的说法,出现了一个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