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

地缘历史 2025-10-11 17:51:25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10月4日,德黑兰世界太空周的开幕式上,伊朗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出面宣布,伊朗已经开始与中国合作,“临时性”接入北斗导航系统。   但这句话刚说完,国内外媒体炸了锅。   就在大家纷纷解读伊朗是否彻底“倒向东方”时,亚兹达尼安却迅速补了一句,说北斗只是一时之计,伊朗三到五年内“肯定能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这番“打补丁式”的澄清,听起来像是给谁看的。   明明刚刚接入北斗,效果立竿见影,可伊朗却好像更怕被说“依赖中国”,比被GPS断供还紧张。   伊朗对GPS的不信任不是空穴来风。   2025年6月,以色列和伊朗爆发12天直接冲突,伊朗沿岸和波斯湾水域出现大规模GPS信号中断,970艘船只失去精确定位,有的船甚至“漂移”到了山顶、沙漠甚至赛马场。   更早之前,伊朗军方就多次警告,美国主导的GPS系统已经成为战争工具,不再是中立的技术平台。   这些年,伊朗在GPS信号下吃过的亏不胜枚举。   从2020年苏莱曼尼在伊拉克机场遇刺,到几位核科学家遭遇“精准打击”,每一次失败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定位信号暴露。   伊朗想要摆脱这种技术依赖,早已不是秘密。   但摆脱归摆脱,说容易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   全球范围内,真正能独立运营导航系统的国家,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中国北斗,剩下的全是“用户”。   伊朗想从“用户”变成“系统”,难度堪比从自行车直接跨上F1赛车。   伊朗并不是没有准备。早在2004年就设立了伊朗太空局,开始研发本土卫星。   从Sinah-1观测卫星,到2023年成功发射的Zafar-1和Noor-3军用卫星,再到2024年一次性发射三颗试验通信卫星,伊朗的航天梦想一直没停。   2025年年初,伊朗还在查巴哈尔确定了新太空港的位置,目标是能向赤道发射中高轨卫星,为未来导航组网做准备。   问题是,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一个完整的导航系统至少需要24颗中轨卫星长期稳定运转,还得有全球地基增强站、抗干扰算法和精确时间同步系统。   伊朗现有的卫星,大多是低轨短寿命试验品,别说全球组网,就连中东本地覆盖都捉襟见肘。   更别提,伊朗还背着一身制裁包袱。关键芯片、稳定材料、精密元件,全都得靠“绕道采购”或者黑市渠道搞定。   发射平台也受限,很多时候还得通过俄罗斯或者朝鲜转手发射,成本高、效率低、安全性差。   这也是为什么,伊朗在北斗面前最终妥协。   北斗不仅能提供高精度、抗干扰的多频信号,而且在霍尔木兹海峡这种战略要地,还有专门的区域增强系统。   实测显示,阿巴斯港集装箱码头使用北斗后,龙门吊的定位误差从10厘米降到2厘米,农业物联网系统也因精准定位,提高了15%的产量。   但即便如此,伊朗还是不敢“贴太近”。亚兹达尼安的“澄清”语气里,藏着太多顾虑。   他说北斗是“权宜之计”,是为了避免暴露依赖,同时鼓励国内科技青年。可惜,现实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北斗一接入,伊朗的无人机编队就能突破以色列的干扰屏障,军舰在波斯湾的机动能力也明显提升。   伊朗的自尊心一直很强,它不允许自己看起来像个受援国,尤其在技术领域。此时急着说“临时性接入”,其实是为了挡住国内那些对“技术依附”的批评声音。   伊朗不愿意再重复过去对西方技术的依赖模式,这种情绪,在“去GPS化”的战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技术自主不是喊口号能实现的。就算伊朗真能在三到五年内发射十几颗卫星,覆盖中东和波斯湾,那也只是“区域系统”,远谈不上全球导航能力。   参考欧洲伽利略系统的投资成本,它们花了十多年和百亿欧元才完成全球组网。伊朗即便“勒紧裤腰带”,要复制这套,至少也得十年起步。   更现实的是,北斗的全球市场份额在2025年已经逼近35%,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47个国家签署服务协议,海外地基站数量比2022年翻了三倍。   伊朗的“短期接入”,很可能一接就是十年。因为技术上不具备快速脱钩的能力,政治上又不愿意承认依赖,所以只能用“临时”两个字遮遮掩掩地过渡。   中东的技术格局正在改变。叙利亚、伊拉克早已开始引入北斗基建,沙特和阿联酋也在采购中国无人机和卫星终端。   伊朗这次的北斗接入,很可能是中东“去GPS化”的关键节点之一,而不是孤立事件。数字主权正在成为新一轮地缘竞争的核心词汇。   伊朗并不是在技术上做选择,而是在主权和现实之间寻找缝隙。它既不想被美国扼住命门,也不愿意被人认为是“靠中国活着”。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