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南京大屠杀刚结束,日军聚一起喝酒:“天皇万岁,干杯!”然而下一秒,所有军官口吐白沫,两个男人悄悄离开酒席…… 话说回来,这事儿发生在1939年6月,那时候南京刚被日军占了两年多,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味儿还没散尽,日本人在这儿耀武扬威,搞得整个城市像个大监狱。6月10日,日本总领事馆办了个欢迎宴会,招待从东京来的外务省次长清水三郎,顺带请了驻华日军头头和汪伪政权的几个骨干。 先说说詹长麟这个人吧,他1913年出生在南京一个穷苦人家,家里靠祖传手艺勉强过活。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上不起学,早早出来帮衬。十五岁那年,赶上国难当头,他跑去报名当兵,进了国民革命军。淞沪会战打得天昏地暗,他在前线扛枪冲锋,那时候日军坦克轰鸣,炮弹满天飞,他亲眼见太多同胞倒在血泊里。会战一结束,他退伍回家,南京街头到处是难民,他转行做起了小生意,卖纺织品,起早贪黑,勉强养家。日子越过越紧巴,听说日本总领事馆招中国仆役,工资不低,他就去应聘了。那是1932年的事儿,日方招聘条件苛刻,从身高到背景全查,他运气好,条件全对得上,顺利进了馆里干活。 一进领事馆,詹长麟就成了打杂的,每天扫地端茶,伺候那些日本人。起初他没多想,就图个稳定收入。可没多久,首都警察厅的情报组长赵世瑞找上门了,原来赵世瑞早就盯上他,暗中操作让他进馆,就是为了拉他入伙做情报员。詹长麟想想淞沪战场的惨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从那以后,他白天老老实实干活,晚上接受军统的训练,学着怎么抄录文件,怎么用化学药水隐形写情报。那些日子,他把抄好的情报藏在自家附近的关帝庙里,传递给上线。干得小心翼翼,从没露馅儿不说,还慢慢得了日本人的信任,升了点小职。为了多弄点情报,他把哥哥詹长炳也拉了进来。詹长炳比弟弟大几岁,性格稳重,1935年左右也进了馆里,两人分工明确,一个管抄录,一个管传递,配合得天衣无缝。日本人见他们兄弟俩靠谱,还发了“领事馆用员”袖章给他们。抗战爆发后,日籍人员撤了,兄弟俩靠这袖章在南京躲过搜捕。南京陷落后,城里到处是日军屠杀的痕迹,尸体堆街,妇女儿童遭殃,他们俩亲眼瞧见那些惨状,咬牙切齿,但表面上还得继续上班,伺候日本人。 1937年全面抗战,日军占了南京,总领事馆又开张了,詹氏兄弟自然被叫回去。馆里日伪人员来来往往,情报源源不断往外传。詹长麟平时打扫时,总留意那些信件文件,有一次他翻到一封密函,里面写着日本外务省次长清水三郎6月9日来南京视察,总领事花轮义敬要办欢迎宴,邀了日军驻华军官和汪伪要员。詹长麟赶紧抄下来,传给军统南京区负责人钱新民。钱新民一听,这机会太好了,马上召集团队商量,决定借这个宴会下手投毒。毒药是军统从美国弄来的氰化钾,剧毒无色无味,詹长炳负责运进来,藏在茶罐里偷偷交给弟弟。军统的指示很明确,詹长麟要在酒里下毒,事成后假装自己也中毒,混过去。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宴会那天,詹长麟负责温酒,他挑了绍兴老酒,那玩意儿日本人爱喝,度数高,盖住毒味儿正好。宴会开始前几分钟,他溜到厨房,把毒药倒进酒壶,搅匀了端出去,给每个人斟满。 宴会上,花轮义敬带头举杯,喊着天皇万岁,大家跟着干了。酒刚下肚,书记官宫下和船山就先撑不住了,两人栽倒在地,口吐白沫,当场毙命。其他日本人也陆续发作,总领事大喊酒有毒,赶紧叫军医抢救。抢救及时,大部分人捡了条命,只死了两个书记官。日军一看大事不好,全城戒严,挨家挨户搜人,悬赏抓詹氏兄弟。兄弟俩早有准备,詹长麟投毒后就说肚子疼,骑车溜了,在约定点和哥哥会合,直奔城外。整个行动干净利落,没留下把柄。日方气急败坏,封锁交通要道,但兄弟俩靠军统的接应,很快就藏起来了。这事儿一出,南京老百姓私下里传开了,都说中国人没那么好欺负,日本鬼子也有今天。国际上,这案子闹得沸沸扬扬,日本外交部抗议,说是恐怖袭击,但盟国那边心知肚明,这是中国人反抗侵略的正当手段。日军侵华那几年,类似事件不多,但每次都让日本人寝食难安,证明了占领区不是铁板一块。 投毒案后,詹氏兄弟的日子可不好过。日军搜捕得紧,他们先在南京乡下农家窝了阵子,换了农民打扮,帮着干农活,晚上听着远处警笛声。军统安排他们辗转去浙江乡村,隐姓埋名,租了间破屋子,詹长炳下地耕田,詹长麟挑水喂鸡,就这么熬到抗战胜利。1945年日本投降,兄弟俩才敢回南京,卸下伪装,过上正常日子。詹长炳运气差,解放初期得了重病,很快就走了,年没到五十。詹长麟倒硬朗,活到95岁高龄,2008年才去世。他晚年偶尔跟人聊起这事儿,总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中国人,干那活儿天经地义,没什么英雄不英雄的。军统局后来表彰过他们,戴笠亲自给的奖,但詹长麟没多要啥,就想让后人记住,日军侵华的罪行不能忘。
国军抗日将领中,前后反差最大、最有争议的应该汤恩伯了。抗战前期,他稳居抗日名
【6评论】【5点赞】
用户16xxx63
灭绝小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