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备战这事儿真不是危言耸听。美国眼见中国发展势头迅猛,作为全球综合实力第二、购买力平价第一的国家,中国成了它的“眼中钉”。美国衰退之际,手握顶级军力,战争或许就成了它打断中国发展的手段。 说起中美之间的军事摩擦,这几年越来越让人觉得不是空穴来风。看看数据就清楚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四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在购买力平价下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0.72万亿美元,稳稳超过美国的30.5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在中国国内的实际购买力上,中国经济体量已经是全球老大。这不光是数字游戏,它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内需市场的深度,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反观美国,虽然名义GDP还排第一,但内部债务堆积、通胀压力大,制造业空心化问题越来越明显。不少分析指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到2%左右,而中国保持在4.5%以上,这种差距拉大,让华盛顿那边坐立不安。 为什么中国成了美国的“眼中钉”?简单说,就是因为中国的发展直接挑战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从贸易到科技,再到军事,中国一步步走上来,美国觉得自己的饭碗被动了。八月份,国际专家在锡拉丘兹大学搞了个模拟演习,从中国视角规划对台行动,结果显示北京如果真动手,会用导弹饱和攻击先瘫痪美军基地,然后快速推进登陆。这不是科幻小说,是基于公开情报的推演。美方那边呢,五角大楼的报告承认,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航母编队也从辽宁舰、山东舰扩展到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让它更接近美军标准。这样的势头,让美国觉得必须赶紧堵住缺口。 今年上半年,美国海军的动作就特别多。六月份,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直接开进南海,进行例行飞行操作,F/A-18战机起降频繁,伴随驱逐舰和潜艇,形成完整战斗群。同一时期,中国山东号航母也出现在南海,美中两艘航母相隔不远,互相监视雷达信号。这不是巧合,是有意为之的实力展示。七月份,卡尔·文森号航母接棒,继续在南海巡航,卫星图像显示中国航母在三亚基地整装待发。美军这么做,一方面是回应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另一方面是拉拢盟友,像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美国通过联合军演加强存在感。结果呢?南海水域的摩擦事件增多,军机近距离拦截、舰船对峙,这些小动作积累起来,随时可能擦枪走火。 美国衰退的迹象不是一天形成的。从二战后,美国靠美元霸权和军事联盟维持领先,但现在呢?债务上限一再上调,基础设施老化,社会分裂加剧。纽约时报最近一篇评论直言,美国在和中国赛跑中落了下风,中国的高铁网络、5G覆盖、电动车出口都甩开美国好几条街。军事上,美国虽然有11艘航母,但维护成本高企,舰艇平均年龄老化,中国的新舰下水速度是美国的两倍。五角大楼的国防战略报告承认,对华威慑是首要任务,但同时又说资源有限,得优先保护本土和西半球。这话听着像是在给自己找台阶,实际上暴露了战略困境。想想看,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打了二十年,耗费万亿,现在转向印太地区,兵力分散,补给线拉长,中国在家门口作战,地利优势明显。 特朗普上台后,对华政策估计会更硬。2024大选后,他第二任期的关税壁垒肯定卷土重来。税基基金会估算,2025年特朗普的关税措施会让美国联邦收入增加1713亿美元,相当于GDP的0.56%,但这也推高了国内物价,打击了消费者。贸易战升级,科技脱钩加剧,像芯片禁令、稀土限制,这些都是美国想卡中国脖子的招数。中国这边呢?最近收紧稀土和磁铁出口,就是回击。CSIS分析说,这种限制直接威胁美军装备生产,短期内难找替代。 军事备战不光是海上,空军和太空也在较劲。中国歼-20隐形战机数量超过200架,接近美军F-22水平,而美国B-52轰炸机在南海夜间巡逻时,经常和中国军机“打招呼”。去年十月,一架B-52在南海国际空域飞行,就差点和中国战机撞上。阿拉斯加的军演也变了味,本来针对俄罗斯,现在加了中国元素,模拟双线作战。外交政策研究所的报告说,中国有“战略压缩窗口”,趁美国内耗,加速军改。反过来,美国智库建议用“多域威慑”,结合经济、金融工具打压中国。但现实是,美国盟友不齐心,欧洲忙乌克兰,日本经济疲软,印度自己顾自己。
硬刚美国!我们对美国进行反击,这极有可能是中美摊牌前的起手式!10月10日,我们
【103评论】【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