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愿刚上市就被消费者“嫌弃”,主要是交车问题。第三方投诉平台显示,很多消费者投诉下定后无法按时提车,4S店也给不出明确到车时间。有10月下旬订车的用户,到现在都没提到车。 车质网数据显示,12月以来,吉利星愿投诉量急剧攀升,截至8日累计74宗投诉排第一,投诉原因有不按约交车、定金纠纷等。有车主11月交5000元定金,销售承诺月底交车,结果没兑现。还有车主10月大定,按销售引导换配置,至今没拿到车。目前星愿仅在湘潭工厂生产,该工厂还生产缤越L,虽产能已拉满,但订单太多,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吉利星愿上市遇冷?消费者不买账的三重隐忧 “上市即遇冷”的说法虽与吉利星愿曾创下的月销5万台成绩存在出入,但2025年下半年其销量从四千级跌至三千级的波动[__LINK_ICON],确实折射出消费者热情降温的信号。这款定价5.88-9.58万的纯电两厢车,曾以大空间、独立悬架等优势快速打开市场,如今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消费者从追捧到观望,根源在于产品硬伤、信任危机与市场竞争的三重夹击。 产品品控短板成为劝退消费者的首要因素。作为代步小车,可靠性本应是核心竞争力,但星愿的细节做工与质量问题屡遭诟病。多位车主反馈,新车交付即出现车身锈蚀问题,仅使用两个月的车辆底盘与前备箱钣金处就已锈迹斑斑,4S店却以“沿海潮湿”为由推诿,厂家更是长期零回应[__LINK_ICON]。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隐患,有车主发现车辆线路与电池包长期摩擦已磨出印记,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漏电风险。基础功能故障同样频发,车窗升降器新车即坏、车机系统时好时坏、方向盘跑偏等问题,让消费者对“国民爆款”的品质产生怀疑[__LINK_ICON]。 服务体系的乱象进一步透支了品牌信任。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款星愿的1380宗投诉中,超九成涉及服务问题,“不按约交车”与“定金纠纷”成为重灾区。有车主吐槽,购车时承诺的提车周期屡屡拖延,维权时却遭遇4S店与厂家互相推诿。更离谱的是官方车品售后,36元购买的钥匙套出现质量问题,客服竟以“设计问题”为由拒绝妥善处理,官方承诺的补发也沦为空头支票[__LINK_ICON]。这种“售前哄抢、售后甩锅”的态度,让不少消费者放弃选择。 市场竞争加剧则让星愿的优势不再突出。在6-10万纯电市场,比亚迪海鸥等竞品早已站稳脚跟,而新势力车型也纷纷以“低价高配”入局。星愿曾引以为傲的2650mm轴距与五座布局,如今已成为同级标配;其主打的310-410公里续航,实际续航达成率并不理想,有车主反馈满电状态甚至跑不到300公里[__LINK_ICON]。更关键的是,竞品在品控上的口碑更稳定,比亚迪的三电系统经过市场长期验证,而星愿的“减配”痕迹却过于明显——内饰充斥硬塑料且毛刺丛生,后门限位器裸露大洞无遮挡,细节做工甚至不如十几年前的老款车型[__LINK_ICON]。 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本质是对“低价低质”的集体拒绝。星愿的崛起曾依赖精准的市场定位,但在追求“质价比”的新趋势下,仅靠空间与价格优势已难以为继。若想挽回市场信心,吉利亟需补上品控短板,对锈蚀、线路摩擦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改;同时规范服务流程,落实交付承诺与售后责任。毕竟在新能源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消费者早已不再为“低价”妥协,只有将可靠性与服务做到位,才能真正留住用户。
今天晚上最好玩的车。吉利星愿star🤩🤩🤩几个同行路过这车无一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