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9月19日,曾经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姚顺宇从Anthropic公司离职,并在9月29日加入GoogleDeepMind。 这事儿一传出来,圈子里像被扔进一块烧红的炭,噼里啪啦炸开了锅。有人把姚顺宇的履历翻个底朝天:清华物理系本科,斯坦福直博,博士论文引用上千,一作发遍PRL、Science,转头扎进AI,一年就把语言模型里的“物理直觉”玩得比老教授还溜。Anthropic当年把他当镇店之宝,给股票、给资源、给“下一代Claude首席架构师”的title,结果人干满两年,拍拍屁股走了,十天不到就坐到DeepMind的工位上。速度快得让HR怀疑人生,也让吃瓜群众嗅到一股浓浓的“宫斗”味。 我蹲在家里刷消息,脑子里却浮现出十年前在清华西操夜跑的场景。那时姚顺宇还是“姚神”,跑完步拿瓶三块钱的可乐,坐在看台上跟我们吹水:“物理不是公式,是看待世界的滤镜。”说完他仰头灌一口,二氧化碳冲得他直眯眼。谁能想到,当年那个连球鞋都是破洞的少年,如今成了两家AI巨头争抢的“核武器”。转念一想,又觉得他走得并不突然——物理系的人骨子里都有一股“冷冲动”,认准一条道,九头牛都拽不回。Anthropic的Safety First再性感,也拴不住想往“通用智能”深处钻的好奇心。 可就在大家感慨“天才自由”的时候,我偏偏想唱点反调。姚顺宇的跳槽被包装成“追寻更大舞台”,但舞台越大,探照灯越刺眼。DeepMind背后站着整个Alphabet,项目汇报线多得像圣诞树上的彩灯,一个灯泡不亮,整条街都停电。Anthropic虽然体量小,却给了技术人“慢炖”的空间,安全、可解释、对齐,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约束,恰恰是防止AI跑偏的护栏。姚顺宇一脚跨出去,护栏没了,跑道更宽,可万一前面是悬崖,他还能不能像写博士论文那样,一笔一划把“物理直觉”写进黑箱?没人能保证。更现实的是,DeepMind的绩效按季度发枪,子弹打不完就得走人,天才也得低头做OKR。到时候,他会不会怀念Anthropic那群慢吞吞、却愿意陪他把一条公式推十遍的同事? 再说回国内。清华校友群里有人嚷嚷:“看吧,顶级脑子还是流向美元工资。”一句话把话题拉向“人才流失”的老泥潭。我却想起另一位师兄老周,当年拒了MIT全奖,回合肥搞量子计算,现在实验室里连空调都凑不齐,却硬生生把超导比特寿命拉到世界前三。我问他后悔吗?他咧嘴一笑:“钱买不到凌晨三点测到的漂亮数据。”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顶尖”不是履历上的公司名,而是你敢不敢在孤独里继续玩泥巴。姚顺宇选择了镁光灯,老周选择了黑实验室,谁对谁错?时间才会给答案。 还有个被忽略的角落——姚顺宇的研究方向是“让大模型理解物理规律”。听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让AI像物理学家一样“猜”出宇宙怎么运转。DeepMind的Alpha系列已经能预测蛋白折叠、控制核聚变,再添一尊“物理直觉”大神,似乎离“用AI发现新物理”只差临门一脚。可我要泼盆冷水:物理学的革命从来不是算力堆出来的。爱因斯坦当年连张像样的实验台都没有,照样靠“追光思想实验”劈开相对论的大门。AI能把已知方程解得飞快,却解不出“为什么存在惯性”这种孩子气的问题。把发现新物理的希望押注在跳槽明星身上,和把彩票中奖当成退休计划差不多浪漫,也差不多不靠谱。 写到这儿,我突然有点理解姚顺宇。清华物理系的人最怕的不是失败,是“一眼望到底”的人生。他跳出去,也许只是想让未知继续未知。但作为旁观者,我更想提醒一句:别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当成行业风向标。今天他去了DeepMind,明天也许另一位“姚顺宇”从DeepMind跳回Anthropic,甚至回国教书,舆论又会写“天才回流”。可真实的世界不是乒乓球,来回拍打就能得分。AI这场马拉松,需要的不仅是冲刺型选手,还有配速员、递水员、甚至站在路边喊“别跑岔气”的陌生人。姚顺宇换跑道,只是一段插曲,真正决定终点线在哪儿的,是千千万万在暗处发力的普通人。 手机震了一下,是当年夜跑的小伙伴发来一张新照片:西操看台重新刷了漆,看台号还是歪歪斜斜,像十年前我们亲手贴的那样。照片底下他配了一行字——“滤镜没变,变的是看滤镜的人。”我盯着屏幕笑出声,忽然觉得,姚顺宇的跳槽也没那么震撼。无论人在硅谷还是海淀,只要心里还揣着那张“看待世界的滤镜”,就永远有可能把宇宙撬开一条缝。至于撬开之后是金光闪闪还是万丈深渊,得看我们有没有勇气承担“看见”的代价。 故事讲完,瓜也吃得差不多。有人羡慕,有人唱衰,有人继续写代码写到凌晨四点。我把电脑合上,窗外天快亮了,楼下早餐铺冒出第一缕蒸汽。那一刻我意识到:所谓“大新闻”,不过是别人人生里的一次Ctrl+S,而我们自己的文档,还得自己一行行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在今年的9月19日,曾经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姚顺宇从Anthropic公司离职
三色堇芳草湾
2025-10-11 13:39: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