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文艺舞台上大都是歌颂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上世纪中叶将工农兵搬上了京剧文艺

三色堇芳草湾 2025-10-11 12:09:23

几千年来,文艺舞台上大都是歌颂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上世纪中叶将工农兵搬上了京剧文艺舞台,这是有史以来破天荒的大改革。我们老百姓喜欢这样的文化艺术! 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村口的戏台子,白布帘一拉,锣鼓锵锵锵响起来,台上的皇帝老儿拖着长音"朕——",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觉得那龙袍好看,珠帘晃眼。可皇帝一退场,村里的二狗子他爹就蹲在台根下抽烟,烟锅里的火光一闪一闪,像在说:唱来唱去,跟咱种地的有啥关系? 后来县里来了"红色文艺轻骑队",那天傍晚,戏台子挂上了汽灯,亮得发白。锣鼓一响,出来的是个戴鸭舌帽的炼钢工人,手里举着钢钎,一嗓子"火红的太阳照炉台——",震得我耳朵嗡嗡的。紧接着,穿蓝布衫的女工扛铁锹上台,唱的是"咱们工人有力量",那声音像是从锅炉里喷出来的,滚烫滚烫。台下顿时炸了锅,大爷大娘们拍着手合着节奏,连平时最害羞的小媳妇也咧着嘴笑。我第一次觉得,戏台上的角色跟我爹我娘一样,手上沾着泥土,脸上挂着汗珠,连呼吸都是咱庄稼地的味道。 再后来,样板戏《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成了我们村的"女神"。她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被姑娘们挂在嘴边,下地锄草时唱,挑水浇园时唱,连赶集的驴车上都能听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我娘说:"这闺女唱的是咱心里的话。"一句话,把我爹的眼眶都说红了。 有人撇嘴,说"工农兵京剧"太直白,没才子佳人高雅。我回他:高雅能当饭吃?过去唱《贵妃醉酒》,唱的是皇亲国戚的寂寞,咱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现在唱《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虎上山,一枪一个土匪,听着就解气!高雅不等于脱离地面,真正的好戏是让观众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的盼头。 我查过资料,从1950年到1960年,全国新编现代京剧一千多部,工厂、农村、部队自己排、自己演,光北京就有三百多个业余京剧团。锣鼓一响,工人放下扳手,农民放下锄头,连炊事班的大勺都能变成"道具",台上台下一起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文化不再是金丝笼里的鸟,而是飞进麦田、飞进高炉、飞进军营的麻雀,叽叽喳喳,却生机勃勃。 当然,也有人诟病"样板戏"一统天下,扼杀了传统剧目。可历史哪有一刀不流血的?要打破千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垄断,就得用点雷霆手段。就像老树干上长新枝,先得砍掉冗枝,才能让阳光透进来。今天再看,传统戏不是又回来了吗?《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照样唱,但观众心里有了对比:戏,可以唱帝王,也可以唱咱自己;可以咏叹悲欢离合,也可以高唱"太阳出来了"。选择多了,舞台才真正宽广。 我爷爷如今八十多了,听到《贵妃醉酒》还会摇头晃脑,但一听《红灯记》的锣鼓点,立马坐直身子,眼神亮得跟汽灯似的。他说:"当年看皇帝老儿,觉得那就是天;现在听工人唱'咱们走在大路上',才知道天也能踩在脚下。"一句话,把我心里的疙瘩也说顺了:艺术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未来;不是少数人赏玩,而是多数人共鸣。 从才子佳人到工农兵,不只是换角色,更是换立场——从仰视帝王到平视自己。立场一变,天宽地阔。今天,我们依旧需要这种"破天荒"的勇气,把快递小哥、程序员、乡村振兴的干部搬上舞台,让文化继续跟着人民的脚步走。毕竟,戏台不只是唱戏的地方,更是照见时代的镜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三色堇芳草湾

三色堇芳草湾

三色堇芳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