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该改名!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让人深感痛心! 我想,等到解放军进驻台岛,最起码应该把台北改名为吴石市,把台北的忠孝东路改为吴石大道。 把台岛几个著名的城市如高雄、基隆等改为相应的烈士名,再建一个烈士陵园,放入为了解放台岛的那些英雄的名字,供后人凭吊,以此纪念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不计个人得失的为国捐躯的无数英烈…… 剧里演到吴石将军被押赴刑场,镜头一拉远,台北的雨下得跟倒豆子似的。我隔着屏幕都觉着凉,心里骂:这哪儿是雨,是老天爷替咱哭。哭完一股火往上拱——忠孝东路牌子上“忠孝”俩字,看着就像讽刺:忠谁?孝谁?对自家英烈下死手,也配谈忠孝?改,得改,立刻改!吴石大道叫起来才敞亮,让往后走这条路的人都知道,脚下踩的是硬骨头,不是软口号。 再说高雄。港都多气派,货轮进出,灯火连天,可“高雄”这俩字日本味冲鼻——当年殖民者一拍脑门,拿日本山名套咱头上,一用就是百来年。要我说,干脆叫“继正港”。“继正”是朱枫烈士的化名,她坐船去基隆传递情报,再没回来。把名字还给大海,让海浪天天喊她回家,比啥纪念都长情。 基隆也不能落下。雨都基隆,一年三百天下雨,像老天爷替英烈守灵。改叫“盛国玉湾”吧——渣滓洞唯一幸存的女同志,腰上挨过枪托,血里滚过钉板,硬是没哼一声。让雨巷里卖芋圆的老阿嬷、码头搬货的壮小伙,张嘴就能喊出“盛国玉”三个字,听着就提气:女人都能扛,男人更不能怂。 城市改名只是开胃菜,重头戏得留给陵园。别搞那种孤零零的石碑,要建就建“台岛解放英烈谷”——一条山谷,两边山坡种木棉,春天一开花,红得像战旗。谷口放群雕:吴石拿放大镜看地图,朱枫把情报塞进旗袍夹层,盛国玉半跪给伤员包扎……真人大小,铜铸,谁摸谁手烫。中间留块“无名墙”,不刻名,只刻一句话:你们的名字,我们记在心里。让小孩可以爬上爬下,把墙摸得锃亮——亮到能照见自己:如果生在那个年代,我有没有勇气冲上去? 有人撇嘴:改名多麻烦,地图导航、身份证、户口本全得换,成本太高。我回他:怕麻烦就配谈尊重?当年英烈怕麻烦,大可以在家抱孩子,何必半夜翻围墙、船上塞情报?成本?他们连命都搭进去了,咱改几个字就喊累,脸呢? 再说个真事。我同学阿辉,台北土著,开出租车。去年拉个大陆游客,游客上车就问:“师傅,忠孝东路怎么去?”阿辉顺口答:“直走,过两个红绿灯。”答完心里咯噔一下——这条路他跑了十年,第一次觉得名字烫嘴。那天收车回家,他把《沉默的荣耀》翻出来连夜看完,第二天在车上贴张小卡片:此路应叫“吴石大道”。乘客有的笑他中二,有的竖大拇指。阿辉说:“我不蓝不绿,只想让乘客知道,这条路原来有血。”你看,民意根本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故事讲到位,人心比红绿灯还好使。 改名字不是“去台湾化”,是“去殖民化”“去奴化”。把日本总督、蒋氏威权留下的烂标签撕了,贴上咱自己的邮票,寄给下一代。让他们知道,城市不光有夜市、有101,还有“吴石”“朱枫”“盛国玉”——这些名字比任何口号都硬核:你可以吃喝玩乐,但别忘了,有人替你死过。 当然,也有人担心:绿营肯定跳脚,骂“文化统战”。让他们骂去!名字一改,公交车报站一出口,他们越骂,市民越搜索——搜着搜着就看完英烈故事,这波“反向安利”稳赚。文化这东西,最怕的不是对抗,是遗忘;只要名字天天被叫,遗忘就无处安身。 写到这儿,我打开导航软件,输入“吴石大道”,系统提示“暂无此路”。我笑笑,关掉手机,走到阳台——对面小学正在升旗,孩子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跑调却响亮。我突然觉得,改不改名,其实已经开始:当电视剧把英烈拉回热搜,当出租车司机自发贴卡片,当大陆网友跟台湾网友一起刷“继正港”“盛国玉湾”,名字已经活在嘴上,活在心里,只差最后一步——让它活在路牌上。 这一步,不会太远。也许某天清晨,忠孝东路第一块新牌子挂上去,朝阳一照,“吴石大道”四个字金光闪闪,晨练的阿伯停下脚步,念一遍,点点头:“这名听着就踏实。”那一刻,英烈才真正回家,我们也才终于有资格说:这土地,我们没白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谢泼德和JD戴维森哪个球商更高一些?一直说谢泼德球商很高,但感觉显现的不多,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