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层面的那笔长期存在的 EV 税收抵免(每辆车高达 7,500 美元)在 2025 年 9 月底被终止了。
我们会看到两件直接的连锁反应:一是买家在截止前集中下单、抢占补贴窗口(短期销量被拉高)。
二是厂商不得不临时想办法填坑,有的厂商试图通过金融/租赁方案把税收抵免“变现”,但这类做法很快被政治舆论和监管口径盯上,不少方案被叫停或打脸。
这说明在美国,补贴不仅是钱,更是一个公开、透明、政治可被辩论的规则体系;一旦规则变了,市场就会立刻调整。
对车企的直接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传统车企里有明显的战略调整和“降速”信号。
以通用为例,面对需求回落,他们选择在部分电动产线减产、延缓扩产计划,这本质上是对“联邦支持不稳 → 需求见顶或回调”这一判断的硬性反应。对资本开支和产能投放的谨慎,会把未来几年的技术路线、车型节奏都拉长。
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另一类动作:像特斯拉这种龙头,通过推出更低售价的车型变体来稳市场、抢回价格敏感型买家;这在短期内能缓和需求波动,但长期来看,行业的竞争会向“更低成本的电动车+更完善的充电体验”方向集中。
从政策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更值得警惕的是“充电端”的瓶颈。最新统计显示,美国公共充电口的数量远远追不上车辆基数——到 2025 年 Q1,公共端口约 20 万个,而路上运行的电动车已达数百万级别(按比例看来,当前公共端配套明显滞后)。
这不仅是用户体验问题,也是制约 EV 深度普及的政策与投资问题。很多州和地方的充电补贴、站点审批、用地规划,都将决定未来谁能把市场做深做稳。
另外值得补充一点:在电池与成本端,车企也在快速调整技术路线(例如更多采用 LFP 等成本更低、供应更稳的电芯类型),这其实是对“补贴退坡导致价格更重要”的市场信号做出的技术层面响应。
电车出海新能源汽车美国取消电车税收抵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