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终于知道害怕了! 当初他们跟着美国把中兴、华为按在地上摩擦,我们还特意给诺基亚、爱立信留了口饭吃,没成想人家直接把碗一摔,嫌 “菜凉” 不满足。现在好了,中国官方渠道直接放话:新建网络优先选择国产设备,诺基亚、爱立信这两家北欧企业连投标资格都被 “系统繁忙” 卡了出去,在华市场份额从三年前的两位数,直接跌到今年九月的 3%,如今甚至连给他们做 PPT 介绍合作的必要都没了。 这事并非突然 “掀桌”,早有征兆。九月初,诺基亚移动网络总裁 Tommi Uitto 在斯德哥尔摩一场小范围交流会上,被问到 “中国区业务还能抢救吗” 时,当场摊手无奈表示:“消息早就从运营商那里传回来了,我们已经被划进‘不可信’清单,只是还没官宣而已。” 话音刚落不到两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 5G 二期集采名单正式公示,爱立信颗粒无收,诺基亚仅拿到一个边缘省份的扩容订单,金额还不到去年同期的 5%。虽然官方没发红头文件,但招标系统里直接给北欧设备打上 “风险提示”,运营商心领神会,即便北欧企业的技术分再高,也终究白费功夫。 幕后的商业博弈,比招标书内容更精彩。2020 年,瑞典率先以 “国家安全” 为借口将华为踢出局,爱立信 CEO 鲍毅康还出来唱 “红脸”,声称 “欢迎公平竞争”,背地里却悄悄接手了华为让出的基站订单,当年在华销售额直接暴涨 18%。中国没有立刻还手,只是悄悄调整了技术评分标准 —— 把 “供应链安全” 的权重从 15 分提高到 30 分,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的相关评分直接拉满。三年下来,华为、中兴已将 5G 基站价格压到每站 8 万元,交付周期缩短至 30 天;而诺基亚同款基站还在使用 28 纳米的老旧芯片,成本比国产设备高三分之一,就连软件升级都要等瑞典总部发授权码,运营商既等不起也买不起。更致命的是功耗问题:爱立信最新一代 Massive MIMO 基站,实测重量比中兴同类产品重 20%,仅电费一年就要多花近万元,铁塔公司直接放话:“再也扛不动这些北欧铁疙瘩了。” 美国这边还在不断 “加戏”。八月,华盛顿又拉着西班牙开会,逼迫西班牙政府撕毁华为刚中标的录音存储合同。马德里内政部顶不住压力,只好公开毁约,转头却启用本土老旧系统,媒体忍不住吐槽 “网速一夜回到 4G 时代”。欧盟也跟着敲边鼓,九月内部会议放出风声:要把 “高风险供应商” 的定义写进法律。可暗地里,在欧盟 31 个已部署 5G 的国家中,有 15 国的华为基站占比仍超三成;德国最大运营商德国电信,干脆删掉了合作条款里的 “可信国家” 限制,其 59% 的 5G 无线设备上仍印着华为 Logo。嘴上说着 “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 毕竟把华为设备全换掉,单站成本会上涨 40%,农村地区的信号 “黑洞” 谁来填补?运营商的钱包先投了反对票。 接下来的剧情,基本已经 “写死”。国内方面,6G 试验网已在紫金山实验室成功跑通,空口速率比 5G 快 10 倍,中兴、中信科、华为轮流担任技术主力,国产射频、光模块、协议栈形成完整产业链,诺基亚、爱立信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市场端,中国移动 2026 年资本开支预算提前吹风,5500 亿预算中 90% 划给 “自主可控” 领域,留给外商的蛋糕只剩装饰性的 crumbs(碎屑)。全球层面,非洲、拉美地区也开始释放信号:如果中国厂商在西方市场老被卡脖子,他们也要评估欧洲设备的 “政治附加费”。智利、巴西最新的 5G 招标书中,直接加入条款 “不得因第三方政治因素断供”。爱立信拉美团队急得专程飞往圣地亚哥公关,刚落地就被问:“你们能保证瑞典不会跟着美国搞事吗?” 一句话总结:通信行业这口 “锅”,谁先把技术成本熬成 “白菜价”,谁就能端走最大的那碗饭。欧洲现在尝到的,不是什么 “罚酒”,而是三年前自己酿的 “酸葡萄”—— 跟着美国起哄,不仅丢了研发节奏,还丢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等他们回过味来,中国产业链早已把下一局的棋盘铺到 6G 低轨卫星领域,只留下诺基亚、爱立信在地面干瞪眼。各位观众,你们押谁赢?评论区见真章!
在中美芯片竞争这事上,日本人瞅见个挺有趣的情况:美国一门心思拿高端芯片要和中国比
【1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