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生一起悲剧,一家三口来自东北,移民新加坡多年,住在组屋。父母都是高知,女儿在新加坡名校就读,曾是学霸,拥有剑桥博士学位,但后来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在新加坡盛港东通道324D座组屋8楼的案发现场,警员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本蓝色封皮的日记,纸页边缘泛着黄,几处被泪水洇湿的字迹已经模糊。 第一页写着“2008年9月,剑桥”,最后一页的日期停在“2025年7月15日”,中间的文字,藏着这位东北移民博士从意气风发到绝望无助的人生轨迹。 “今天拿到博士证书了,爸妈在台下哭了,我跟他们说,以后要带他们回东北看看。” 2008年的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满是骄傲。 那时的徐娜,刚从剑桥大学毕业,不久后就要去法国国家数字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做研究员,她在日记里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法国见,新旅程”。 2012年的一页里,她提到“回国了,住盛港的组屋,爸妈说这里安静,适合养老”,还说“大学同学徐荣开了餐厅,改天去捧场”,那时的生活,看起来平静又充满希望。 日记的风格从2016年开始变了。 “妈妈今天走了,爸爸抱着我哭,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一页的字迹歪歪扭扭,墨迹晕开了一大片。 之后的内容越来越简短,2017年3月:“今天想煮米饭,却忘了怎么插电,爸爸回来骂了我,我躲在房间里哭。” 5月:“电梯里遇到邻居阿姨,我想打招呼,却忘了怎么开口,她看着我的眼神好奇怪。” 那时的徐娜,已经慢慢失去了基本生活能力,曾经的学霸,连煮米饭都成了难题。 2025年的日记只剩下零星几页。 1月:“爸爸咳嗽越来越严重,我想帮他拿药,却找不到药盒。” 3月:“社区有人敲门,我不敢开,爸爸说别理他们。” 7月15日,最后一页:“今天没吃东西,爸爸躺在房间里没动静,我好饿,也好怕。” 这行字后面,是杂乱的划痕,像极了她当时慌乱无助的心境。 没人知道,这之后的两个多月里,她经历了怎样的绝望,直到2025年10月6日,这场悲剧被意外揭开。 那天清晨,7楼住户曾先生的母亲发现天花板渗红色黏液,带着像捂坏海鲜酱的臭味,她赶紧给儿子打电话。 曾先生下午报警后,警方破门而入,看到47岁的徐娜倒在客厅门边,70多岁的老父亲在卧室化为白骨。 法医判断,老父亲先离世约一个月,徐娜是因无人照料饿死的。 勘查现场时,警员翻出这本日记,才慢慢拼凑出这对东北移民父女的最后时光。 邻居们后来在采访里说,2017年后就很少见徐娜出门,她的父亲每次出门都戴帽子口罩,拎着两袋米,不回应任何招呼。 69岁的张阿姨见过徐娜在电梯厅拍手唱歌,样子怪却不添乱。 社区工作人员也说,9月曾三次上门排查异味——10楼住户投诉过两次,75岁的曾女士路过要捂鼻子——但始终没人开门,“以为他们出门了,没想到……” 10月7日,新加坡警方发布寻亲启事,附了徐娜的照片,希望找到她在中国的亲属。 有人疑惑,新加坡65岁以上公民占比快到20%,护联中心、组屋紧急呼救系统都很完善,怎么还会出这种事? 社区志愿者坦言,徐娜家从不参加社区活动,电话也打不通,“福利再好,也触不到关着门的人”。 就像2023年日本东京的那起悲剧:独居兄妹中哥哥去世后,有智力障碍的妹妹饿死在家。 2024年中国某城市的高考状元,因学业压力患抑郁症失联。 徐娜的故事,不过是又一个被“封闭”与“忽视”吞噬的悲剧。 如今,日记被收进证物袋,寻亲还在继续,盛港那处组屋的8楼,门依旧关着,只是那本日记里的泪痕,提醒着所有人:再耀眼的学历,也抵不过一份能伸手抓住的温暖。 再完善的制度,也填不满人心深处的孤独。 对此,有网友表示,剑桥博士到连吃饭都成问题,人生落差也太大了!妈妈走后她肯定很崩溃,老父亲又无力周全,明明身边有社区福利,却因为关着门没人帮到,太遗憾了。 还有网友表示,最戳我的是日记最后那句我好饿,也好怕,不敢想她最后那段日子有多绝望。 新加坡的养老体系看着完善,可对主动封闭的家庭还是没辙,是不是该有更灵活的探访机制? 也有网友认为,作为移民家庭,可能本身就少点亲友支撑,妈妈一走更是没了主心骨。 寻亲还在继续,希望能找到她东北的亲属,至少让这对父女走得有点体面,别留太多遗憾。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新加坡发生一起悲剧,一家三口来自东北,移民新加坡多年,住在组屋。父母都是高知,女
语蓉聊武器
2025-10-11 01:04: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