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英国睡大街,我也不回中国”香港女教师不满制度,放弃4万多月薪,一怒离港,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0 19:24:24

“就算在英国睡大街,我也不回中国”香港女教师不满制度,放弃4万多月薪,一怒离港,到了英国后,女的在姜饼厂做流水线工人,原来拿三万月薪的老公在送外卖。   2024年英国伯明翰姜饼厂流水线前,林慧珍的手指被传送带磨得发红。机器轰鸣中,她听见工头喊:“动作快点!再慢就扣工资!” 窗外,丈夫陈志明骑着电动车送外卖,寒风灌进衣领。这对曾在香港月入七万的夫妻,如今靠时薪9英镑勉强糊口。   2023年香港铜锣湾的教师办公室,林慧珍翻着英国移民手册。“等存够钱,咱们就去英国,再也不用受制度约束。”她月薪4万,丈夫陈志明是公司高管,月薪3万。 两人省吃俭用,连孩子的补习班都停了,只为凑够移民费用。陈志明摸着手册上的英国乡村照片:“到那咱们就能退休享福。”   2024年初,他们带着半生积蓄抵达英国伯明翰。花40万英镑买了套小公寓,积蓄瞬间见底。陈志明拿着香港大学的文凭找工作,却屡屡碰壁。 “你的学历在英国不认证,得从基层做起。”招聘官的话像盆冷水。林慧珍去应聘教师,对方看了她的履历,只说“需要英国教师资格证”。   房租每月1200英镑,水电费还要另算。存款所剩无几,夫妻俩不得不放下身段找工作。林慧珍在招聘网站上看到姜饼厂招工,没犹豫就报名了。 第一天上班,她站在流水线前包装姜饼,一站就是12小时。下班回家,脚肿得连鞋子都脱不下来,陈志明看着心疼,却没话说。   陈志明买了辆二手电动车,开始送外卖。英国的冬天格外冷,他的手冻得长满冻疮。有次送外卖迟到,顾客不仅没给小费,还骂他“亚洲猪”。 他攥紧拳头,却只能低声道歉,这份工作不能丢。晚上回家,夫妻俩坐在灯下算开销,越算越心慌。   邻居玛莎看到他们的窘境,故意嘲讽:“在香港当高管,来这送外卖?”林慧珍攥着围裙,强忍着没反驳。她想起在香港时,自己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家长都客客气气。 如今却要在工厂里看工头脸色,连邻居都能随意羞辱。夜里,她躲在被子里哭,陈志明只能拍着她的背安慰。   有次林慧珍在工厂被机器夹到手指,鲜血直流。工头只给她一张创可贴,让她继续干活。她想起在香港,生病时能去私立医院,医生护士都格外贴心。 而在英国,她连看急诊都要排队几小时,还得付高额诊疗费。“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来。”她第一次跟陈志明抱怨。   陈志明送外卖时,遇到过同样从香港来的老乡。老乡劝他:“回去吧,香港现在发展得很好。”他摇摇头:“出来了,哪有脸回去?” 其实他偷偷查过香港的招聘信息,发现以前的岗位还在招人。可他拉不下脸,只能硬着头皮在英国撑下去。   如今,林慧珍还在姜饼厂打工,手指上的茧子越来越厚。陈志明每天要送50多单外卖,电动车换了两次电瓶。他们很少跟香港的亲友联系,怕被问起在英国的生活。 公寓里的英国乡村照片早已蒙尘,当初的憧憬成了笑话。有次孩子视频通话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接我去英国?”林慧珍赶紧挂了电话,眼泪再也忍不住。   寒风中的伯明翰街头,陈志明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车流中。他看着手机里香港的夜景照片,心里满是后悔。曾经以为英国是天堂,如今才明白,所谓的“理想生活”,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而那个被他们放弃的香港,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远方。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港媒:不少港人移民不到半年后“举家回流”,多数从英国返回香港》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