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能自己都没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

老阿七说史 2025-10-10 18:32:55

上海可能自己都没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中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支最强悍的“雇佣军”。他们用亲身体验,把美国主流媒体精心编织的谎言,撕了个粉碎。 2025年第一季度,九万多名美国游客涌入上海。 这本该只是一个普通的跨国旅游数据,却意外引发了连上海自己都没预料到的“宣传效应”。 这些游客不是外交官,不是记者,也不是网红,但他们的朋友圈、社交账号、家庭聚会,正在以一种不可控却真实的方式,把美国主流媒体精心构筑的叙事,一点点撕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上海的“旅游体验”感到震撼?为什么他们回国后,开始频繁在社交平台上发出“我们被骗了这么多年”的感慨? 这场没有剧本的“民间传播”,恰恰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真实的生活,比宣传更具穿透力。 2024年,中国扩大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涵盖了包括美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游客在中国的入境人数同比增长超过12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北京、成都、广州这些城市。 他们来得非常“平民化”,不是带着任务的商务考察团,也不是专业导游安排的旅行团,而是普通的中产家庭、自由职业者、大学生群体。 因为政策放宽,流程变简单,机票和酒店价格又因为汇率波动变得更有吸引力,他们选择了一个过去被“负面信息”包围的目的地——中国。 当他们落地之后,发现的却是另一种现实。 一位来自加州的护士琳达,在上海的第一顿早餐就让她改变了看法,她在酒店附近的早餐摊花了不到两美元,买到了一份热腾腾的豆浆和油条。 “我原本以为中国是高压、冷漠、混乱的,但这里的人笑着和我打招呼,还用翻译软件帮我点餐。” 她把这段经历发到TikTok上,没想到收获了30多万点赞和无数“你确定这是中国?”的评论。 更有爆发力的,是他们回国后的“反向代购”,一位名叫布莱恩的游客,在浦东机场托运了四个行李箱,装满了中国制造的小家电、文具、衣物和手机配件。 他在YouTube的视频标题是:“我在中国买到的这些东西,根本不该这么便宜,这么好!” 评论区一片震惊,不少美国网友留言:“我们一直以为中国只会山寨,结果他们现在的质量已经甩我们几条街。” 寺庙里的二维码功德箱、路边摊的扫码付款、便利店自助结账……这些,正是美国主流媒体长期遮蔽掉的内容。 CNN在2023年的一篇报道中,还在描述中国为“高压社会、技术监控泛滥、生活质量堪忧”。 但这些游客带回去的,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凌晨两点还亮着灯的24小时便利店、地铁里安静有序的乘客、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巡逻警察和志愿者。 他们不约而同地用一个词形容这种状态——“安全感”。 而真正让这些游客“破防”的,是他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由穿梭所看到的“效率”,中国高铁的准点、快捷、整洁,对他们来说几乎是“震撼教育”。 一位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对比说:“我们加州的高铁计划十几年都没影子,这里已经是扫码上车、车上WiFi、还有热水和餐饮了。” 他们在三线城市看到了大城市同质的快递服务,在农村体验到了5G信号和移动支付,在城市中看到了自行车道、智能红绿灯、共享充电宝。 这些细节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他们从未在新闻里见过的中国,而这些真实的体验,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反向输出。 一位曾经因发布“新疆问题”视频而被推特封号的博主,在回国后删了所有旧帖,改为更新“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他的一个视频中,他在上海街头随机采访市民:“你们会害怕政府监控吗?” 对方笑着回答:“我更怕信用卡被盗。” 评论区的美国网友纷纷留言:“我们才是生活在恐惧中的人。” 美国一些专业旅游媒体也开始“变调”,《旅行和旅游世界》最近一期的封面标题是:“中国,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奇迹之地。” 文章罕见地使用了“安全、高效、友好”这样的词汇描述中国城市,并引用游客的评论:“这是我们第一次觉得,美国媒体并不是在告诉我们全部的真相。” 这些转变,不是来自某种精心设计的舆论战,而是来自每一个普通游客的真实感受。 当一个人站在南京路上,看着十字路口人流如织却井然有序的场景时,他自然会想起自己家门口的混乱交通; 当他在地铁上刷手机、听音乐、扫码购物时,他自然会意识到,自己曾经相信的那些“落后论”,也许并不成立。 而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正是最强的对外宣传。 中国没有刻意指挥这场“反转”,没有给这些游客发宣传手册,也没有安排接待剧本。 他们看到的,是城市正常运转下的普通生活,是街头巷尾的细节,是便利店里的热茶,是高铁上的微笑,是警察的协助,是老人用手机点菜的熟练手势。 当这些人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并不是带着“被洗脑”的标签回去的,他们回去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不是“我爱中国”,而是“我们被骗太久了”。

0 阅读:1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