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破解圆周率?美国存储公司在2024年把圆周率算到了105万亿位,存这些数字用了100万GB内存,相当于几十万部手机一起算了75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一家叫思德的美国存储公司做了件听起来很疯狂的事,他们花了75天时间,用超级计算机把圆周率π算到了小数点后105万亿位。 光是把这些数字存下来,就需要100万GB的硬盘空间,相当于几十万部手机的存储量加起来,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图什么呢?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π,小数点后两三位就够了,火箭发射、航天器轨道计算这样的高精度应用,也只需要用到15位左右的π值。 即便是在测量整个可观测宇宙的规模时,用小数点后40位的圆周率进行计算,误差也只在一个氢原子的直径范围内,这样看来,费力去算105万亿位,确实显得有些荒唐。 但如果你这样想,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这根本不是为了实际应用,从某个角度说,算圆周率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算力竞赛。 这种竞赛的历史其实很悠久,1500多年前,中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已经把π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到了20世纪中叶,计算机时代到来后,这场竞赛的激烈程度陡然上升。 1973年,超级计算机Cray一出场,π直接跳到了百位之后的几十万位,2019年,谷歌用自家的云服务器花了121天,把π推进到了31.4万亿位。 然后瑞士的一个团队不服,用高性能工作站直接干到了62.8万亿位,现在思德又反手抛出105万亿位的纪录,这场竞赛为什么这么激烈?答案很直白:谁能算得更多,谁就能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算力有多强。 一台计算机要连续运行75天不间断地处理天文数字般的数据,这对硬件是极端的考验,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无论是来自CPU、内存还是硬盘,都会在这样的极限工作状态下被无限放大,直到整个系统彻底崩溃。 这就像一场极限压力测试,能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性能兽,当年英特尔就是在算π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家奔腾处理器存在的一个致命缺陷,这个发现对整个芯片产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技术角度看,算圆周率涉及到的不仅是单纯的计算能力,还包括内存调度、缓存管理、磁盘读写速度、浮点单元的稳定性,以及I/O吞吐量,这些因素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计算过程功亏一篑。 科学家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会用两种不同的算法分别计算一遍,只有对上了才算过关,要知道,105万亿个数字中哪怕出错一位,整个计算就前功尽弃了。 思德公司砸下重金刷新这个纪录,当然也是在做一场赤裸裸的广告宣传,他们想向所有潜在客户展示,自己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方案在处理超大规模数据时有多牛。 对于那些需要跟海量数据打交道的行业,比如天气预报、基因测序、药物研发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广告,实际上,为了计算π而开发出的尖端算法和存储技术,最终都会流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更快的高精度算法、更稳的数据验证方式、更牛的压缩存储结构,甚至连液冷散热、芯片功耗优化也被间接推进了一大截,这就是所谓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好处,这件事背后还有一种更纯粹的东西,那就是对极限的执着追求,对数学家而言,他们想通过分析更长的π数列,来研究它的数字分布是否真的完全随机。 对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这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象征着人类在智力探索上永不满足的精神,有人说,π在密码学中的应用价值不可低估。 π的数字排列几乎无法预测,因此可以用来生成伪随机数,在某些神经网络建模里,高维空间中的数据卷积结构也用上了π的小数精度。 训练AI时,一个数值精度误差可能就让结果偏差出数百公里,所以π值的精度本身就是底层数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明知道实际用途到不了那么多位,谁都不愿意在这块牌桌上认输,现在是105万亿位,未来必然还会有团队盯上千兆亿位。 每一次位数的突破,背后都踩着几代人的研究、几千颗芯片的堆砌、几百万度电的消耗,这不只是计算,这更像是在问:人类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圆周率真的无法算尽吗?当它被算尽的那一天,或许会改变世界——科技眼
够中国用2万年!我国攻克世界级难题,抢先美国建造“无限能源”!在甘肃武威的戈
【3评论】【5点赞】
银砖
吃饱了撑的,闲的没事儿干。你上市场上买菜去。你要求精确到毫克和微克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