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逃离本土了! 岛内一些“台独分子”,开始逃离台湾,他们转移家产,私密买下黄金,想长期移民海外。 台湾社会正被一种深刻的内在张力撕扯,这股力量并非来自外部,而是一种“双重脱钩”。 一边是移民中介的生意异常火爆,另一边,却是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涌向对岸办理证件。 资本和人才,正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加速逃离这片土地。 这种脱钩,首先体现在资本的“离岸化”上。 钱和生产线,正在同步上演大撤退,背后是对本地环境信心的集体流失。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南向政策”升级版,效果并不理想。 2022年下半年对东南亚的出口增长仅有可怜的2.1%。 一家高雄的纺织大厂在越南投下5000万美元,结果被不稳定的电力和物流搞得焦头烂额,就是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企业正用脚投票,重新拥抱大陆市场。 台南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干脆把研发和部分生产线搬到了广东东莞,看中的是那里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完整度。 生产力走了,岛内的工作岗位自然也就没了。 比生产线走得更决绝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财富。 富人圈里,准备“PlanB”已是公开的秘密。买黄金、购置海外房产、设立复杂的信托和离岸公司,都是标准操作。 数据不会骗人。 2023年就有56亿美元资金流向了那些地图上都难找的离岸金融中心。 今年上半年,光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就分别吸走了32亿和21亿美元。 传闻更是满天飞,有人在悉尼买下价值1.5亿澳元的庄园,还有人往瑞士银行存了300公斤黄金,家人早就拿到了新西兰的居留权。 当资本在全球寻找避风港时,无法轻易移动的普通民众,却被迫在本地硬扛所有压力。这笔账单,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肩上。 今年上半年,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了3.7%。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位台南主妇抱怨菜价涨得飞快,食用油贵了22%,连卫生纸都涨了18%。 而在台北核心区,每坪110万新台币的房价,更是让一个大学生的月薪在房租面前显得无比苍白。 日子难过,工作也难找。今年制造业的失业率攀升到了5.8%,比去年高出1.3个百分点。 每三个25到34岁的年轻人里,就有一个干着临时工。 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只能在便利店拿着两万八新台币的月薪。 冲击是全方位的。 一位台中的出租车司机,日收入从过去的五千新台币掉到了三千多。 屏东的莲雾果农,眼睁睁看着2023年满树的果子烂掉,因为价格比泰国、菲律宾的贵了四成,在大陆市场根本卖不动。 就连作为经济支柱的机械业,2023年来自大陆的订单也锐减了35%。 更糟糕的是,今年夏天北台湾开始限电,工厂每周要停工一天,居民连空调开到28℃以下都成了奢望。 在这样的困境中,代表未来的年轻人,开始了另一场“脱钩”,一场方向完全相反的流动。 当本地无法提供像样的未来,他们就去别处寻找。 今年前九个月,就有8.7万台湾青年申请了大陆的台胞证,同比增长了38%。 他们去干嘛?六成的人选择进入大陆的科技和制造业公司。 深圳一家新能源公司,直接给台湾工程师开出高三成的薪水,这种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 除了去大厂,还有年轻人选择去创业。 2024年,杭州、成都的文创园区里,一下子多出了超过50家台湾青年创办的工作室。 年轻人的选择,其实与岛内的主流民意不谋而合。 《中国时报》今年的一份民调显示,高达76%的民众希望恢复两岸正常贸易,更有82%的人认为,那些搞分裂的人,根本只顾自己。 说到底,台湾今天面临的,远不是简单的经济衰退,而是一场由资本外逃和人才出走共同造成的结构性撕裂。 当精英阶层忙着把资产“离岸”,而年轻一代用脚投票“逆向”奔赴对岸时,留下的是一个产业空心化、民生承压的孤岛。 这种内部的离心力,比任何外部言辞都更真实地揭示了台湾的深层危机。 信源:“新南向”无法取代大陆市场!蔡当局这场梦该醒了——手机凤凰网.资讯
周锡玮:台湾的政治评论员或者美国官员,都低估了大陆的智慧。大陆统一台湾的手段,绝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