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媒体报道,复旦教室里,67岁的哲学王子王德峰看着底下黑压压的300个学生,突然来了句:“现在的中国人,不管有钱的没钱的,都感觉不到幸福了。”一个男生犹犹豫豫地举手问:“老师,要是这样,我们活着到底图个啥呢?”王教授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话:“你们都把成功当成了人生的意义,其实,成功恰恰是意义的头号敌人。” 清华大学刚出的《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咱们整体幸福感指数才70分,其中社交幸福感最低,才66分,比身体和心理维度都拖后腿。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里,收入水平的占比从2019年的65.74%跌到了2024年的40.64%,反倒是健康和家庭关系冲到了前面。这就说明不是钱的事儿,哪怕赚得多了,该不幸福还是不幸福,正好应了王教授的话,满脑子盯着成功,反而把幸福弄丢了。 就说那些被当成“成功范本”的群体,互联网大厂的高管、身家几百万的小老板,按理说该算“成功人士”了吧?结果照样栽在“成功”的坑里。 百度前副总裁璩静特意跑到杭州,花16万找网红“海参哥”请教做短视频,最后自己还离职了;有个传统媒体出身的领导更夸张,跟着海参哥做IP一年砸了200万,最后一分钱没变现。这些人缺的不是钱,是被“下一个成功机会”的执念牵着走,以为再往上爬一步就是意义,结果把自己绕进了成功学的陷阱里。 海参哥那套逻辑其实特简单,先夸你有潜力,再贬你不懂方法,最后引导你掏钱,从几千块的课程到几十万的私董会,割的就是这群想“更成功”的人的韭菜。可即便有人发现课程全是“吃饱了不饿”的废话,还是有人前赴后继,说白了就是把成功当成了人生的唯一答案,反而把真实的生活意义给忘了。 再看普通上班族,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成功”在拼,其实是被成功的标准绑架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47.1小时,相当于每天都在加班。大疆、美的这些企业都开始搞“强制下班”“禁止形式主义加班”了,说明“卷”已经成了常态。 大家天天盯着KPI、升职、加薪,以为这就是成功的全部,可《职场人2025》报告里说,中国职场虽然压力过载的比例只有10%,但有 50%的人都焦虑不安。就像王教授说的,很多人把工作和事业分离开了,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却硬要逼自己从中找到“成功的意义”,结果钱没多赚多少,睡眠问题、情绪压力全找上门了,幸福感自然高不起来。 更讽刺的是Z世代,这群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内卷感知最强,可幸福感却是随年龄增长才上升的。他们从小被灌输考个好大学等于成功起点、进大厂等于成功标配,一路追着别人定义的成功跑,反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啥。 有个跨境电商创业者买了张琦3.98万的线下课,听完发现全是正确的废话,实操根本没用,可当时现场几百人都满脸写着“想赚钱”的欲望。这种集体性的成功焦虑,把“意义”给挤没了,没人关心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只关心能不能升职;没人在意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些钱,只在意能不能比别人更成功。 王德峰说要找“用一生来实现的事业”,其实就是点醒大家,成功是别人给的标准,意义才是自己找的答案。就像《美好生活大调查》里显示的,现在大家越来越愿意为旅游、兴趣买单,而不是抢新款手机,这就是在从“成功执念”里跳出来。 那些花几万块进海参哥私董会想混圈子的老板,最后没找到有用的人脉;那些天天加班想升职的白领,最后落得情绪不好、睡眠差,都是把成功当成了终点,反而错过了路上的意义。毕竟人生又不是考试,哪有统一的“成功标准答案”,把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意义,可不就活成了幸福的陌生人。
复旦教授王德峰课堂上,突然停下来看向台下300个学生:“今天的中国人,不管有钱没
【129评论】【1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