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用捐赠的善款充门面被质疑,孙玉良:把民众爱心包装成政绩】台风过境,中国台

孙王良评 2025-10-10 12:50:01

【赖清德用捐赠的善款充门面被质疑,孙玉良:把民众爱心包装成政绩】

台风过境,中国台湾省花莲县光复乡满目疮痍,堰塞湖溃堤、泥沙横流,房屋被毁、道路受损,居民生活陷入混乱。台当局领导人赖清德亲赴现场勘灾,并高调宣布,每户受灾户将额外获得20万元修缮重建费用。新闻一出,立刻刷屏,画面感十足:台领导人走在泥水中,叮嘱官员加快复原进度,仿佛在向民众展示“行政效率与关怀”的完美结合。

然而,真相却令人瞠目结舌。所谓“加码提供”的20万元,根本不是台当局挪出的预算,而是“赈灾基金会”早已募得的善款。基金会自9月25日启动募款以来,截至10月7日,已突破10亿元新台币,超过28.5万笔捐款,这些善款原本就包含在救助受灾户的项目中。换句话说,赖清德所谓的“预算加码”,不过是把民众的爱心包装成政绩,营造行政主动救助的假象。

国民党民意代表邱镇军当场质询,直指当局宣传有误:“使用善款当然没问题,但宣传时必须说清楚,这是民众捐款,而不是政府预算。”蔡正元更毫不留情地批评,将捐款包装成“救助金”,让公众误以为是政府拨款,“伪善到令人作呕”。当一笔笔善款被政治光环覆盖,捐款人的善意被消解,真正需要救助的灾民也可能被搅入这场“表演”之中。

台当局这种操作,暴露了台湾在危机应对中的舆论操控倾向。灾害面前,本该是快速救援、透明分配的时刻,却被包装成政绩秀场。镜头、报道、官方声明,成了重建资源之外的另一种“救援物资”。民众捐款,原本是出于对邻里受灾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在官方宣传的过滤下,却被改写成“政府大手笔救灾”,这种对事实的扭曲,让原本应充满温情的赈灾行动蒙上了功利色彩。

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本该是基础,但赖清德的处理方式显然弱化了这一点。灾民能否第一时间得到实质救助,才是重中之重,而非被包装成新闻镜头下的“政绩秀”。将政治操作凌驾于救助实效之上,不被质疑才怪。

光复乡佛祖街的清淤工作仍在进行,居民日复一日面对淤泥和破损房屋,生活重建的步伐缓慢。赈灾基金会提供的善款,是救命稻草,也是民间力量的体现。这些捐款本应直接传递到受灾户手中,让他们在灾难后尽快恢复生活,而非成为政治宣传的附属品。赖清德的高调“加码”,让人不免怀疑,是对基层救助工作的关注,还是对镜头前政绩的追逐。

灾害本身不分政治立场,但救援与善款的运作,却可能被政治化、符号化。这种“以民众善意换取政绩”的操作,短期或许能吸引媒体眼球、营造领导者形象,但长远来看,对公众信任的伤害不可低估。民众捐出的每一分善款,背后承载的是对同胞的关心与社会责任,而不是政客光环的附属物。

花莲灾区的重建仍在路上,泥水与善款的流动之间,映照出台湾政治景观的一角:善意被挪用,事实被包装,公众期待被遮蔽。真正的救助,不是标榜数字与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到达灾民手中,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让善款真正发挥作用。公众需要看到的是透明、有效的援助,而非表演式的政绩秀。

灾难无情,人心有情。民间力量和官方资源本应携手,让灾民渡过难关。将善款当作政绩工具,不仅背离了救助本意,也让社会温度被政治冷却。赖清德所谓的“加码”,在光鲜的表象下,掩盖了民众的努力和真相的重量。灾难面前,真实与透明,比任何政治秀都更加重要,也更值得铭记。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