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今天报道:中国收紧稀土管制升级,明确纳入半导体   中国商务部周四(10

天天纪闻 2025-10-10 12:18:37

德国之声今天报道:中国收紧稀土管制升级,明确纳入半导体   中国商务部周四(10月9日)发布两项与稀土出口管制相关的公告,以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为由,扩大了对加工技术的限制,并将限制对海外国防和半导体制造商的出口。   中国这次收紧稀土管制,本质上就是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产业优势,给国家安全上一道保险锁。不是什么"卡脖子"的小动作,而是针对现实风险的必要防控。   商务部10月9日发布的两项公告说得很清楚,既要管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也要卡死后端加工技术的出口,核心就是堵住那些把中国稀土偷偷拿去造军用装备的漏洞。   这事儿在国际上本来就常见,稀土这种既能造新能源汽车电机,又能做战机雷达零件的军民两用物资,哪个负责任的国家都会重点管控,中国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   很多人以为稀土管制就是卡原料,其实这次真正的关键是卡死了"技术线"。中国手里握着的牌不是地下埋着的稀土矿,而是全球90%以上的精加工产能——从稀土精矿到能实际使用的永磁体、催化剂,这套提纯分离工艺才是真正的核心壁垒。   就像美国加州的稀土矿堆了好几年都没法用,不是没资源,是没有中国这套能把稀土元素从伴生矿里精确分离出来的技术,更没有成熟的工业集群把这些元素做成高端产品。   欧盟更着急,他们的重稀土库存现在只够撑21天,德国大众的电动车工厂里,一堆新车就差装稀土永磁电机,没了这东西,再先进的电动车也开不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商会要拉响警报说生产线要停摆。   这次新规的针对性其实特别明确。之前有些境外组织把从中国买的稀土加工品转手卖给军工企业,用来造F - 35战机的发动机零件、军用雷达的磁控管,这些东西最终可能反过来威胁中国的安全。   所以现在直接划定红线:对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原则上就不批,哪怕是民用领域,14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256层以上的存储芯片这些关键领域,都要逐案审核。   别小看这个14纳米的门槛,现在最先进的逻辑芯片用的FinFET晶体管,里面就需要钪这种稀土元素来提升性能,一旦把这个环节管住,就能从源头避免敏感技术被滥用。   这种精准管控不是中国首创,美国对半导体设备、荷兰对光刻机的管制逻辑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产业链优势维护自身安全。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搞会不会冲击全球供应链?其实中国早留了余地。紧急医疗、公共卫生事件这些人道主义用途直接豁免,不用申请许可;   还给了合理的过渡期,让企业有时间调整订单。这不是要搞"断供",而是要建立一套可追溯的管控体系——哪怕是国外工厂用了中国技术生产的稀土产品,只要最终用途有风险,中方就有话语权。   就像新能源汽车这种民生领域,只要是合规的民用订单,该供应还是供应,毕竟中国自己也是新能源汽车大国,没必要跟全球产业链过不去。但对于那些想把稀土变成军工产品的行为,必须从根上堵住,这是国家安全的底线。   说到底,中国的稀土管制升级,是产业优势到规则制定权的自然延伸。从2001年把稀土技术列入管制目录,到今年4月首轮物项管控,再到这次把境外加工品和技术都纳入监管,这是一套循序渐进的防控体系。   欧美之所以反应强烈,是因为他们习惯了长期依赖中国的廉价稀土加工品,却不愿意自己投入研发分离技术。   现在中国只是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稀土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安全利益,这没什么好指摘的。   看看实际影响就知道,高端稀土价格确实涨了,但这不是中国单方面操纵的结果,而是市场对供应链安全重新定价的正常反应。   那些真正做民用产业的企业,只要合规经营,过渡期内完全能调整过来;而那些想打擦边球的军工用户,这次是真的没了空子可钻。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没把路堵死,这种平衡的思路,其实正是对全球供应链负责任的表现。   毕竟,一个安全可控的稀土供应链,对大家都有好处,总比让稀土变成威胁和平的武器零件要强得多。

0 阅读:95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