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于文娟返城,恋人跟着列车狂奔,她擦干眼泪,大喊道:“别追了,我们不会再见面!”谁知,于文娟到家后没多久,母亲却大喊说:“你给我出去,以后不许进家门。” 冬末的早晨,返城列车从北方缓缓驶向终点站。于文娟靠在车窗,看着站台上的恋人拼命追赶,泪水模糊了视线。 她狠狠擦去泪,大喊:“别追了,我们不会再见面!”列车加速,那道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风雪中。她心里明白,这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插队七年,青春留在那片黑土地,爱情也注定要埋在那里。 回到家没多久,母亲却在院里爆出一句——“你给我出去,以后不许进家门。”这一声像刀一样,把她刚刚拼凑起来的返城喜悦割得粉碎。院子里飘着煤炉的呛味,天色灰暗,风从她身后灌进来,把棉衣吹得猎猎作响。母亲的背影转向厨房,不再多看她一眼。 于文娟愣在原地,手里的蛇皮袋沉甸甸地坠着。邻居家的灯一个个亮起来,映出她孤立在院口的影子。她不明白,为什么好不容易回到家,却被亲娘拒之门外。 后来才知道,母亲是怕她返城后没工作没住处,拖累全家。那时候返城知青太多,城里根本没那么多岗位安置,好多人家挤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吃饭。 于文娟的经历不是个例。那个年代,全国上下千万知青大返城,他们从农村回到城市,却发现自己成了无处可去的“陌生人”。 工作找不到,住房没着落,连家里人都觉得他们是负担。这些知青在最好的年纪去到农村,回来时已经三十来岁,错过了上学机会,缺乏专业技能,只能在城市边缘挣扎求存。 梁晓声在《返城年代》中就写了这样一群返城知青的故事。书中的林超然返城后带领战友创办搬家公司,何凝之投身教育,他们都面临着职业安置、住房分配、教育缺失等现实问题。这些知青在农村锻炼出了坚韧品格,返城后却在生活中四处碰壁。 于文娟被迫搬出家门,在城郊租了间破旧小屋。白天她去建筑工地搬砖,晚上给人家缝补衣服,日子过得比在农村还苦。她常常想起那个在站台追车的恋人,想起他们在北大荒一起开荒种地的日子。那段岁月虽然艰苦,但至少有人相伴。 后来于文娟听说,她走之后没多久,那个恋人也娶了当地姑娘。消息传来那天,她一个人哭了整夜。青春爱情敌不过现实距离,这就是返城知青不得不面对的命运。 好在于文娟没有放弃。她白天干活,晚上自学会计知识,凭着在兵团锻炼出来的韧劲,终于在一家小工厂找到了稳定工作。慢慢地,母亲也开始接纳她,偶尔叫她回家吃饭。关系虽然缓和了,但那些伤害就像疤痕永远留在心上。 返城知青这一代人真的很特别。他们少年时赶上文革,青年时上山下乡,中年又遇到改革开放。国家每次变革都和他们息息相关。 他们吃过苦挨过饿,扛过枪下过乡,返城后白手起家,后来又经历国企改革下岗潮。苦难没有打垮他们,反而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如今这批知青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有些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知青经历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更懂得珍惜也更勇于担当。 于文娟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返城不是终点,而是新挑战的开始。但他们挺过来了,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生活的新天地。这段历史值得被记住,这种精神更值得传承下去。 本文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返城年代》词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商丘市委员会《商丘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概述》 百度百科《雪城》词条
有这么份工作,凌晨2.30起床,去批发菜市场处装菜,程菜,再装到车上
【1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