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8万元造出“国之重器”,让世界航空界震惊!97岁俞鸿儒坚守一线,中国风洞从追赶到领跑的背后,藏着一段无人知的传奇! 上世纪60年代,研究所条件苦,设备靠捡废旧的,俞鸿儒带队,从零设计大型激波风洞JF-8。目标是超声速测试,国际上同类装置几百万美元起步,他们呢?总预算紧巴巴的。结果,1969年JF-8建成了,加工费才8万多人民币。那时候,一辆自行车才几十块,这8万听起来不少,但对比国外,简直是捡漏。怎么做到的?他们用氢氧燃烧驱动,避开大功率压缩机,捡军工厂的淘汰管道,自己改装。性能呢?达到国际水平,能模拟几倍音速的气流,为导弹和卫星测试提供了数据。国外专家后来参观,眼睛都直了,这成本低到让他们怀疑人生。中国从这儿开始,风洞不再是空白。 这8万的风洞,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拉开了中国风洞的序幕。为什么风洞这么关键?因为飞机上天前,得知道气流怎么裹着它,不会突然失控。导弹要超音速,得测准轨迹;飞船返回大气层,得扛住几千度高温。JF-8一投用,就服务了各种重点型号,帮着国防科研省了不少弯路。俞鸿儒没停步,70年代,他继续推高超音速研究,那时候国外法国德国还在烧钱建5马赫风洞,中国团队在JF-8基础上迭代,成本控制得死死的。 进入80年代,中国风洞进入快车道。俞鸿儒领衔,建成了第一座高超音速风洞,速度超5马赫,能模拟热化学效应,让飞行器在地面重现返回时的煎熬。90年代,又突破瞬态测量技术,数据精度到头发丝级别。国际上,美国的30马赫风洞花50亿,欧洲20马赫要40亿,法国15马赫15亿,中国呢?用不到他们十分之一。为什么?因为俞鸿儒的路子是“土洋结合”——学国外原理,但用本土办法改,少走弯路。1998年,他们建成了JF-10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这是国际首座,用爆炸驱动气流,试验时间长达毫秒级,够测复杂流动。 这爆轰驱动是俞鸿儒的创新点。传统风洞靠压缩机,费电费钱,他琢磨出用氢氧混合爆轰,瞬间产生高温高压气流。起初阻力大,有人觉得风险高,但数据摆在那,JF-10一出,国外同行开始跟进。中国风洞从追赶,变成领跑者。进入21世纪,俞鸿儒指导的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2012年建成,速度9-30马赫,试验时间100多毫秒,能复现高空条件,为高超导弹和“神舟”飞船提供了关键数据。国际航空界震惊,因为这不光是建了个洞,还意味着中国能在地面预判未来几十年的飞行器性能。 再后来,JF-22问世,全球最先进,30马赫级,成本还是低。俞鸿儒的贡献不止技术,他还带出一堆人才。50多年来,他坚持低成本高性能,JF系列风洞总共帮国家省下上亿经费。国外发展呢?冷战时美苏不惜血本抢风洞制高点,现在中国不光自己用,还出口技术理念。严谨说,国际合作中,中国风洞数据共享过,但核心技术守得紧,这符合大国博弈的常态。 风洞不是摆设,是国家安全的底牌。导弹能不能被拦截、飞船能不能稳返回、超音速客机能不能商业化,这些答案都藏在气流数据里。中国从被卡脖子,到如今领跑高超音速,靠的就是这种一步一脚印的积累。
他用8万元造出“国之重器”,让世界航空界震惊!97岁俞鸿儒坚守一线,中国风洞从追
义气先义
2025-10-10 00:14: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