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年,朱元璋的三儿子晋王,在去封地途中,把御厨徐兴祖给打了。朱元璋听后,气得跳起脚来大骂:“这个老三,是不想活了吗?!”派人800里加急,送去了一封责难信。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是从乞丐堆里爬出来的狠角色,一辈子打江山,坐稳龙椅后就开始琢磨怎么保住这江山不丢。洪武三年,他给九个儿子分封藩王,就是为了让这些儿子镇守边疆,当成活的屏障,防着蒙古人再来闹事。其中老三朱棡,封了个晋王,地盘在山西太原,那地方离蒙古最近,责任可不小。朱棡生在元至正十八年,也就是1358年,那时候朱元璋还在江南和州打仗,儿子出生都没空多看一眼。长大后,这小子文武双全,三岁跟大哥朱标、二哥朱樉拜宋濂学文,十岁又跟杜环练书法,朱元璋还逼着他们练耐力,出城远点就得一半步行一半骑马,免得养成娇气。 洪武十一年,朱棡二十岁,正该去封地了,朱元璋舍不得,临走前拉着他叮嘱半天,说太原是拱卫京师的关键,好好管百姓,当好屏障。 这趟路可不短,从南京到太原,得走好几个月。朱元璋考虑到儿子从小体弱,肠胃不行,特意派了个御厨徐兴祖跟着。徐兴祖不是一般人,从朱元璋起兵那会儿就跟着,干了二十三年,专管皇帝的饭菜。朱元璋起家时军粮短缺,这家伙总能变着法子熬粥分给士兵,稳住人心。称帝后,他升了御膳房总管,每天早起巡视厨房,根据季节换食材,冬天羊肉驱寒,夏天清蒸鱼解暑,从不乱来。 朱元璋对下属狠,从不手软,功臣一个个被杀,但唯独对徐兴祖客气,从没骂过一句,因为这人管着吃饭的事儿,万一出点岔子,谁都吃不了兜着走。 队伍走到半道,朱棡尝了徐兴祖做的饭菜,觉得不合口味,从小吃惯了山珍海味,这清淡的粥羹在他嘴里就跟猪食似的。他火气上来,抄起鞭子就把徐兴祖抽了顿。 这事儿传回南京,朱元璋气炸了肺,拍桌子骂老三找死,马上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封信去。信里写得直白:我领着群将平定天下,从不宽容,谁犯事儿都按法办,但唯独徐兴祖侍奉我二十三年,我从没折辱过他。怨气不分大小,你小子记住了。 这话听着简单,里头门道大着呢。朱元璋自己从底层上来,知道小人物的能量,尤其是厨子这种天天接触饮食的,惹毛了他们在锅里下点料,轻则拉肚子,重则一命呜呼。历史上张飞不就因为鞭打手下,被人趁夜偷袭给宰了?朱元璋这信,不光是为徐兴祖出气,更是在敲打儿子:别仗着身份欺负人,身边人得罪不起,尤其是那些管命根子的。 朱棡收到信,估计脸都绿了,赶紧去赔不是,但这小子骨子里骄纵劲儿没改。刚到太原,他就变本加厉,动不动就鞭打百姓,为点小事儿就把人绑在马后拖死,车裂的刑罚用得飞起,太原城里人心惶惶,老百姓偷偷写信给朱元璋告状,说王爷太狠了。 朱元璋一看,又气不打一处来,想撤他的王位,幸亏大哥朱标求情,带他回京一顿劝,朱棡才低头认错,发誓改过自新。 回太原后,他收敛了点,管封地还算尽心,体恤百姓,慢慢得了些口碑。但骨子里的暴性还在,《明实录》里说他眼神威严,聪明是聪明,就是残暴。 朱元璋晚年疑心病重,朝中清洗不断,胡惟庸案、蓝玉案闹得天翻地覆。朱棡在这事儿上出力不小。洪武十五年胡惟庸案,他虽没直接掺和,但封地在北,帮着盯蒙古动静,稳住边防。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那才叫大动作。蓝玉是开国功臣,手握重兵,是朱标媳妇的外公,朱元璋要除他,得小心翼翼。朱棡按父亲指示,把蓝玉手下三大将军扣在太原,削弱军力;京城一拿人,他就亲自动手,斩了蓝玉心腹,像会宁侯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一个不留。 还有东莞伯何荣、凤翔侯张龙这些,他押解回南京,一路看管严实。甚至连自己岳父永平侯谢成,都是蓝玉一党,他也大义灭亲,抓了送京。 这波操作干净利落,朱元璋乐坏了,直夸儿子果断,地位水涨船高。蓝玉案杀了上万功臣,朱棡沾了不少血,但这也让他手里兵权更重,控制着北边大片军队。 洪武二十三年,蒙古人来犯,朱元璋派朱棡和四弟朱棣出兵。朱棡领西路,从山西出定远侯王弼,蒙古人咬住、乃儿不花那些头头一看势头不对,跑了,没打上仗,他就凯旋。 朱元璋赏了百万宝钞,蜀王朱椿还写信夸他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史书说他胆小,没啥军功,老被父亲骂。 话说回来,这时代皇子出兵,本来就多是摆摆样子,真正打仗的还是那些老将。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