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周总理和彭德怀等人的罕见照,周总理的胡子很长,彭总特别瘦。 这张老照片现在看来挺珍贵的,拍在1933年福建建宁县,那时候中央苏区正处在关键时候。照片里站着一排红一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从左到右是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大家都穿着军装,站得笔直,背景就是当地的一堵土墙和远处的山头。说起来,这群人当时都在忙着指挥部队对付国民党的大规模进攻,第五次反围剿已经拉开帷幕,蒋介石调了五十多万兵力直扑江西中央苏区,红军总部为了更好地调度,就从瑞金东移到建宁一带。照片捕捉到的就是他们开会间隙的模样,周恩来那时候三十五岁,胡子留得老长,黑黑的直垂到胸口,挺有气势的,彭德怀站在中间偏后,看起来特别瘦,脸颊有点凹陷,但那股子劲头藏不住,他当时三十五岁,正管着红三军团。 建宁这地方在闽西,地势复杂,红军1932年就拿下这里作为前沿阵地。1933年夏天,红军总部正式搬过来,朱德和周恩来亲自坐镇,目的是指挥东方军入闽作战,打开通道,缓解苏区压力。那年八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江西东进,攻克了好几个县城,歼灭了国民党刘和鼎部的几个团。总部设在当地农家院里,条件简陋,但领导们就地办公,研究地图,调兵遣将。照片大概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拍的,摄影师是从上海秘密运进来的,设备有限,一按快门就定格了这一刻。现在这照片成了历史资料,提醒人们那段日子红军是怎么咬牙坚持的。 周恩来这人,从小在淮安长大,家境还行,但早年就投身革命。1898年生,1917年从南开学校毕业,先去日本留学,学了点日语和军事知识,1920年又跑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工厂打工之余接触马克思主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先在黄埔军校干政治工作,1924年任政治部副主任,帮着训练学员。1927年南昌起义,他当书记,指挥部队撤到赣南。井冈山会师后,他帮着建红军,1931年到中央苏区,当上红军总政治委员,管政治和军事。彭德怀呢,湖南湘潭人,也1898年生,家里穷,从小下煤窑干活,1916年当兵,从小兵升到排长,1922年入党。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建红五军,当军长,1930年扩编成红三军团,他任军团长,同年和红一军团合编成红一方面军,他当副总司令。 叶剑英比他们大一岁,1897年生在广东梅县,1924年进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北伐,1927年入党,广州起义时指挥突围。1931年到苏区,任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还兼福建军区司令。杨尚昆1907年生,四川人,早年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6年入党,回国后在上海做地下工作,1933年到苏区,当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刘伯坚1895年生,四川江安人,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和周恩来一起发起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7年入党,到苏区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张纯清1900年湖南人,1927年入党,搞农民运动,后任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1899年安徽人,1926年入党,专管情报,在苏区当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滕代远1904年湖南人,1922年入党,平江起义后任红五军党代表,1933年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袁国平1906年湖南人,1924年入党,黄埔军校毕业,北伐时当宣传队长,到苏区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 这些人聚在一起,照片就显得格外有分量。那是长征前夕,苏区形势越来越紧,国民党飞机大炮轮番上阵,红军从前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中缓过劲,但第五次规模更大,蒋介石亲自督战,修筑碉堡,步步为营。红军总部在建宁,协调红一、三、五军团,准备反击。1933年9月,国民党五十万大军压境,红军八万多人迎战,初期还守住广昌,但后来被动起来。照片拍在12月,估计是讨论入闽作战后的总结,那时候东方军第一次入闽刚结束,红军拿下泰宁、邵武等地,打开了与闽北苏区的联系,但也暴露了指挥上的问题。 这照片的意义在于,它记录了红军领导层在最艰苦时候的团结。周恩来的胡子长了点,那时候他忙得没空刮,彭德怀瘦是瘦,但那是长期行军打仗的结果,大家伙儿都差不多。长征前,苏区经济也难,土地改革推进中,红军还搞反腐,1933年底就枪毙了几个贪污的干部,强调纪律。建宁作为总部驻地,见证了这些事,红军在这里修路、办学校、建医院,稳住民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主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兴国等地出发,长征开始。周恩来管总政治,彭德怀带先锋,部队翻雪山、过草地,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到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镇和红十五军团会师。长征中,刘伯坚在遵义会议后继续干政治工作,1935年3月在四川牺牲。张纯清和袁国平也在长征路上阵亡,一个1935年战斗中,一个途中遇难。李克农带着情报队,坚持传递消息。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