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打到关键时刻,国军近乎面临绝境,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李宗仁许了孙连仲一个

粉色猫咪聊热点 2025-10-09 23:36:17

台儿庄战役打到关键时刻,国军近乎面临绝境,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李宗仁许了孙连仲一个特殊条件,后面竟然获得了奇效。 台儿庄打起来那会儿,天气还带着点春寒,风干,土松,踩一脚能扬起一大片灰。 前线官兵的脸常年没洗净,擦一下,灰扑扑的。不是没人想守干净点,只是炮弹一落下来,连洗脸水都混着尘。 能活着,已经算好的。 打到台儿庄时,其实情况很不好看。 从淞沪往后一路退,到了这里算是逼到墙角。再退,就没地儿了,连大后方的人都开始嚷嚷:到底还打不打了?外面看着容易,真打仗的都知道,兵也累,枪也旧,饭也不够吃。 孙连仲那边的兵,脚上都烂了,穿着破军鞋泡水走,走一路掉一层皮。 李宗仁接到急电,说台儿庄快守不住了。 他没吭声,低头翻地图。那个时候没人敢出主意,他要是发火,可能就砸杯子了,但那天他没砸,反而挺平静。 他叫人去请孙连仲过来,说是有话要当面讲。 那屋里点着油灯,墙角挂了块地图,毛边都卷了。 孙连仲进门,立正,没说话。李宗仁看着他,停了一会儿,说:“你得给我个结果。”孙连仲没动。 过了一会儿,李宗仁又说:“要能看得过去的结果。”这两句话不重,但听着就沉。 外面炮声闷得像擀面杖敲锅底,不响亮,可揪人心。那晚没再多谈,第二天,孙连仲把部队调了位置,枪口朝着巷子口,一寸一寸往回打。 巷战是真打人,枪响了听不清方向,敌人就隔一道墙,有时候隔着半堵墙朝你丢手榴弹。 池峰城的第三十一师守在最前面,一天伤一半。没地儿撤,退就等于全没了。城墙本来就矮,又被炸成窟窿,炮弹一落,土就飞起来。 有人刚抬头就被埋一半,只能靠战友用手刨出来。 打到第三天,城里只剩下几条街道还能站人。夜里天冷,士兵拿破棉袄裹着身子蹲在弹坑边,嘴里叼着冷馒头,干得塞不下去。 没人说累,也没人喊疼,倒不是硬气,是累得喊不动。 孙连仲巡防的时候,连说话都用手比划,他嗓子喊哑了。 李宗仁那边也不好过。指挥部设在村边一座祠堂里,墙上全是裂口,风一吹就卷起灰。 他白天听电报,晚上趴在桌子上打盹。 参谋劝他歇一歇,他摆手,说:“不等结局,不歇。”别人听着不舒服,可都知道他是真的不放心。 外线的部队拖着日军走不动,台儿庄就像个布袋口,一头堵死,另一头缝得紧。 四月初的时候,汤恩伯那边终于动了,开始反包围。里面一听动静,马上配合。等于敌人在中间被夹了,开始慌了。 日军想撤,可晚了。 他们的补给线断了,弹药拖不进去,伤兵拖不出去。孙连仲趁机让敢死队夜袭,把敌人车队炸了。 爆炸那晚,整个城头都红了,火烧了两天,连砖缝里都是焦味。 四月七号清晨,前线报告说敌军开始往南撤。 有点儿不敢信,谁都小心着,怕是诱敌。确认了之后,消息传回指挥部。有人说李宗仁那天坐着没动,半晌才开口,说:“活下来了。”声音低,但周围人都听见了。 没人笑,都是松了一口气那种样子。 台儿庄这一仗打完,整个城像从地里挖出来似的。 房子没几栋立着,街上都是灰,死尸一层压一层,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有人说,河水都是红的,漂着枪、帽子、鞋子。 池峰城部队的存下来的兵站在废墟里,不知道该往哪走。 有个排长蹲着抽烟,手抖得打不着火。孙连仲让人升旗,找了根竹竿,旗破了,角上全是洞。 升上去的时候没人吼口号,只是静静地看着。 李宗仁后来到现场,看了一圈,没说话。他走到城墙边,鞋踩在碎砖上咯吱响。他看着远处的荒地,说:“打赢了,也就这样。”不是不高兴,是太清楚这胜利来得怎么个代价。 报纸上开始吹,说是正面战场的大捷。 外媒也开始报道,《时代》杂志还登了照片,说中国军队终于打了一场漂亮仗。可谁真正在那儿的,没一个觉得“漂亮”。都是泥里爬出来的命,没法夸。 那之后,李宗仁、白崇禧、蒋介石三人虽然还是各有算盘,但至少明白了,不合作就什么都没了。这仗算是给全国捏了把汗,也捏了把劲。 再说远点,几年以后,那些亲历台儿庄的兵,有的活下来了,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 有人回乡种地,有人去跑生意,没人再提当年。 偶尔在茶摊上聊起,有人说:“那仗啊,是真打得狠。”再多的也就没了。 后来纪念馆修起来,立了个碑。 碑上刻着人名,有人站那儿看,站着站着就蹲下了。碑边那面旗,还是旧的,风吹过,旗子打着圈,像还在响。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粉色猫咪聊热点

粉色猫咪聊热点

粉色猫咪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