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励怎么下跪了? 最近这事儿又冲上热搜,不少人纳闷——七年前跪过票房,现在又

星星不吃瓜 2025-10-09 23:23:49

方励怎么下跪了? 最近这事儿又冲上热搜,不少人纳闷——七年前跪过票房,现在又跪什么? 2025年秋,方励带着导演首作《里斯本丸沉没》露面,直播里突然下跪,说“想让更多人看见这段历史”。消息一出,网友瞬间炸了——七年前他为《百鸟朝凤》跪票房的事儿还没忘,现在又来这招。2018年《百鸟朝凤》是吴天明遗作,排片少得可怜,方励一跪,票房从几百万蹦到6000万,当时就争议满满,有人说他“道德绑架”,有人夸他“护作品”。如今再跪,大家第一反应不是同情,是“又来消费心软?” 得先说说《里斯本丸沉没》到底是什么——二战时期,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载着1800多名英国战俘和中国难民,1942年在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当地渔民冒死救了384名战俘。方励拍这部纪录片,说是“想还原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但他选了“下跪”这种老办法。再看方励的背景:他做过《观音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向来以“文艺片救星”自居,可七年前的“跪票房”已经让观众有了“免疫”——你明明有能力做宣发,为什么非要用“苦肉计”?还有数据:2018年《百鸟朝凤》下跪后,支持的观众占45%,反对的占52%;2025年这次,反对的直接涨到73%,网友说“不是不心疼历史,是不想被套路”。 为什么方励的“下跪”总能引发争议? ① 七年前的“狼来了”效应——当时有人觉得他“真诚”,但后来发现票房涨了,他赚了钱,再跪就像“重复套路”; ② 历史题材的“错位”——《里斯本丸沉没》讲的是“人性光辉”,下跪反而让主题变味,像“消费历史卖惨”; ③ 观众的“清醒升级”——现在大家看惯了娱乐圈的“营销套路”,从“同情”变“理性”,觉得“作品好才是硬道理,下跪没用”。 其实方励的困境,也是很多文艺片的困境——没有流量,没有钱,只能靠“奇招”博关注。但观众已经不是七年前的观众了,以前觉得“下跪”是“无奈之举”,现在觉得“下跪”是“不自信”——你要是相信自己的纪录片好,为什么不拿内容说话?比如《里斯本丸沉没》里,渔民救战俘的细节,战俘后来的回忆,这些才是打动人心的东西,比“下跪”管用一百倍。还有,当下的社会情绪:大家烦透了“卖惨营销”,不管是明星还是制片人,一卖惨就被骂,因为觉得“你们比普通人有钱多了,还好意思装可怜?” 有网友说“七年前跪票房,如今又卖惨?观众早清醒,苦肉计骗不到人了。”这话真没错——不是观众变冷漠,是“被消费”的次数多了,自然会防着。就像你第一次见人下跪会心疼,第十次见就会想“又来这招?”方励要是真的想让大家看纪录片,不如多放些片花,多讲些历史细节,比下跪管用。 我觉得方励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想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但选的方式不对。历史需要的是“尊重”,不是“博眼球”。你跪得再狠,不如把纪录片拍得更扎实——比如找到当年的渔民后代,比如拿到更多战俘的日记,这些才是观众想看到的。卖惨营销,终究是“短期流量”,留不下“长期口碑”。 你觉得方励的下跪,是真的为了历史,还是为了流量?

0 阅读:51
星星不吃瓜

星星不吃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