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想回家。”2024年英国拉德利公学的电话亭里,13岁的霍中曦对着话筒哭,10分钟后铃声响起,他只能擦干眼泪跑回宿舍——这是郭晶晶给儿子的“豪门第一课”。 同一时间,香港豪门圈里,有人晒出孩子的限量版球鞋,有人拍保姆追着喂饭的视频。可郭晶晶偏不按常理出牌,把霍家千亿继承人送进了这所像“中世纪监狱”的男校。 这所藏在牛津郊外的学校,规矩严得吓人。每天凌晨6点半,起床号准时响起,不管你是霍家少爷还是普通孩子,都得立刻爬起来叠被子,必须是标准的“豆腐块”,叠不好就要被教官批评。 晚上9点一到,熄灯铃一响,再贵的玩具、再好看的漫画书都得收起来。吃饭时更讲究,脊背要挺得像尺子,餐具摆放得有模有样,连咀嚼声都不能太大。最让孩子难受的是手机,一周只能碰60分钟,跟家人视频都得掐着表。 有人算过,这所学校一年学费4万英镑,相当于30多万人民币,够普通家庭攒上好几年。可郭晶晶送儿子去的时候,笑着说:“该让他尝尝苦了,总比在蜜罐里泡坏了强。” 其实香港顶级女校早就把橄榄枝递到了霍家门口,环境好、离家近,还有专门的管家照顾。可郭晶晶看完学校资料,摇了摇头:“太安逸了,孩子在那儿学不到真东西。” 她心里清楚,自己当年能拿三块奥运金牌,靠的不是运气。每天在跳水池里泡8小时,摔断过腿、吐过血,累得站不起来时,教练说的“再坚持一下”,成了她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她不要儿子活在“镀金牢笼”里,喝杯奶茶被人扒牌子、穿双球鞋被人比高低。她想让儿子知道,先学会自己洗袜子、缝纽扣,再谈“霍家继承人”这三个字。 拉德利公学有170年的历史,校友名单里有政坛智囊、战地记者,唯独没有“纨绔子弟”。郭晶晶第一次去考察时,看到一群孩子在泥地里军训,摔倒了没人扶,自己爬起来继续跑。她当时就想:“这才是我要给儿子的教育。” 霍中曦刚去学校的时候,很不适应。全校亚洲面孔不到10%,他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吃饭时因为姿势不对被教官说,晚上想家了只能偷偷哭。有次视频,他跟郭晶晶说:“妈,我不想待在这儿了。” 郭晶晶心里也疼,可还是狠下心说:“儿子,你想想妈妈当年练跳水,摔得多疼都没放弃。你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挂了电话,她偷偷抹了眼泪,霍启刚安慰她:“我们做的是对的,孩子以后会明白。” 慢慢的,霍中曦变了。2024年暑假回家,他自己收拾行李,还主动帮家里做家务。吃饭时,他会提醒妹妹“脊背要挺直”,叠被子比以前整齐多了。霍启刚笑着说:“这学校没白去,儿子懂事多了。” 有人说郭晶晶“狠心”,放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过,非要把孩子逼成“苦行僧”。可只有她自己知道,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护在雨衣下躲雨,而是推出去见一见风雨。 她还记得有次去学校看儿子,看到他在操场上跟同学一起踢足球,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笑着继续跑。那一刻,她想起了当年站在跳板上的自己,既怕孩子受委屈,又怕他这辈子都没机会知道,靠自己拼出来的人生,比继承来的光环更耀眼。 其实霍家一直有“实干”的传统。霍启刚的祖父霍英东早年白手起家,曾要求子女假期去工厂打工;霍启刚自己在牛津读书时,住普通学生宿舍,靠兼职补贴生活费。 只是随着家族财富积累,部分旁支子女出现了“养尊处优”的倾向,有人因为挥霍登上八卦新闻。郭晶晶的严苛教育,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延续了霍家的好传统。 2023年霍启刚接受采访时说:“送儿子去英国前,我和晶晶聊了很久。她说霍家的家业不是用来让孩子挥霍的,需要有能力的人守住并传承,而能力只能从苦里练出来。我特别认同她的想法。” 现在再看那些说郭晶晶“疯了”的人,才明白他们不懂真正的豪门教育。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而是教会他最宝贵的品质——独立、坚韧、有担当。 霍中曦最近给郭晶晶写了封信,里面说:“妈,我现在知道你为什么让我来这所学校了。我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谢谢你让我变得更强大。” 郭晶晶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给儿子的不是一时的安逸,而是一辈子的底气。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手握千亿家底,敢让孩子吃这份苦吗?是把他护在身边,还是让他去经历风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那朋友,国庆跟团去了趟英国。回来就一句话:感觉花了好几万,去体验了一下欧洲难
【3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