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 年 11 月,72 岁的坂本幸雄接过紫光集团聘书时,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揭开了他与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积怨。 2019年,北京初冬,72岁的坂本幸雄风尘仆仆走下飞机,没有寒暄,没有客套,面对镜头那句“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像一颗重磅炸弹扔进了本就暗流涌动的全球半导体江湖。 这不是一句愤青的口嗨,而是一个被美国资本碾压过、被时代洪流吞没过的芯片巨匠,对命运做出的最后一击。 这场“复仇”,不是打拳头,是用技术、人才和产业链重构,向那个曾让他一无所有的系统,亮剑。 如果你不了解坂本幸雄,就很难理解他这句“报仇”背后有多沉重。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风头无两,全球市场九成DRAM都出自日本工厂,坂本当时是尔必达的掌舵人,也是日本芯片产业的灵魂人物,他和东芝、NEC联手,把美国芯片企业逼得节节败退。 美国能看着自己的高科技命脉被别人拿捏?当然不能,于是,经济战打响。 美国先下了套,让日本签了《广场协议》,日元暴涨,成本飙升;接着再签《美日半导体协议》,直接掐住日本芯片的咽喉;最后,美国拉上韩国三星,疯狂扶持对手,把尔必达活生生逼进了死胡同。 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尔必达撑不住了,三星趁乱杀价、反周期扩产,逼得坂本连贷款都贷不到,2012年,尔必达破产,被美国美光25亿美元捡漏收购。 坂本当时说:“这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这不是破产,这是一场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国家产业悲剧。 “我不想失败着结束人生。”2019年,坂本72岁,他的归宿,选在了中国。 别人这个年纪早就钓鱼散步带孙子去了,他却选择背起行囊,从东京直飞北京,加盟紫光集团,担任高级副总裁兼日本分公司CEO,他不是来养老的,是来拼最后一口气。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得很坦白:“我不想作为失败者结束自己的人生。” 紫光集团当时正处在扩张期,中国芯片产业也正面临“卡脖子”问题,赵伟国一句话点名了坂本的价值:“世界级人才的加入,将增强紫光的创新实力。” 坂本不只是来挂名的,他带着30多年的DRAM经验,直接上手干活,一年不到,紫光实现了DDR4内存条的小规模量产,在三星、美光、SK海力士的垄断夹缝中,硬生生挤出了一条生路。 这不是简单的跳槽,这是一场以技术为武器的“复仇战”,如果说坂本的第一战是在紫光打响的,那他后面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中国芯片铺路。 他主导成立了“存储技术实训基地”,亲自编教材,带队搞培训,不藏私、不设限,把几十年积累的Knowhow一股脑教给中国年轻工程师。 三年时间,500多名技术骨干从这里走出,后来都去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一线企业,成了中国芯片产业的“中坚力量”。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转让,这是经验的“交接棒”,坂本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中国人做饭的。 2022年,他又加入深圳昇维旭技术公司,接下人生最后一份工作,他说:“这是我一生最后一个工作,我将全力以赴。” 75岁的他,坐镇深圳,继续带团队、推技术、跑战略,直到现在,他的“报仇”,早已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一场产业命运的转身。 今天的中国半导体,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深圳成了全国芯片产业重镇,7.7万家相关企业,1400多亿元产业规模,正在一点点啃下全球芯片市场的蛋糕。 坂本在日本没能实现的半导体帝国梦,正在中国生根发芽,他用一腔热血和一身本事,做了一件很难但很有价值的事,在技术被用作封锁武器的时代,他选择用合作、共享和教育,来打开一条出路。 他没喊口号,也没搞什么“芯片爱国主义”,他只是默默做事、认真教人、拼命干活,这才是真正厉害的人物。 坂本幸雄的“复仇”,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血雨腥风,但它比战争更有力量,他用一把年纪,走完了从“被击垮”到“重新出发”的全过程。 而他选择重新出发的地方,叫做中国,不是因为这里容易成功,而是因为这里愿意相信他、需要他、给他机会。 在这个技术比枪炮更有杀伤力的时代,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有时候,改变世界的,不是资本,不是政策,而是一个永不服输的人。
“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年11月,72岁的坂本幸雄接过紫光集团
顾议史实
2025-10-09 23:03:44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