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根本不怕我们拍任何南京大屠杀或者731相关的电影,原因有三 1937年冬天,日本军队冲进南京城,六周时间里,枪声、火光到处都是,平民和士兵加起来超过30万人就这样没了。 731部队呢,在东北哈尔滨附近建的那个秘密基地,从30年代起就开始搞人体实验,注射病菌、冻伤测试啥的,至少3000人死在里面,尸体直接烧掉或扔雪地。 这些事儿搁谁身上都忘不了,可日本那边拍电影揭露这些,他们好像压根儿不慌。为什么? 先说第一个,日本自己管得死死的,对这些历史渗透得特别严。教育这块儿,日本学校的历史课本里,南京大屠杀往往就叫“南京事件”,提一句“很多人死了”,数字模糊成“各种说法”,甚至挤在脚注里。 初中教材里,细菌战那段也只在小字儿里出现,731部队直接归成“个别部队的事儿”。 老师上课带过就翻篇儿,学生记笔记时压根儿不深挖。文部省审定的书就这样,右翼势力还老想改得更轻描淡写。 结果呢,日本年轻人对这些事儿知道得少之又少,就算偶尔刷到海外视频,也容易被官方引导当成“夸大其词”。 新闻媒体也差不多,NHK播731纪录片时,右翼网民就围攻,说“录音是逼供的”“美国都说那是防疫部队”。 网络上删帖、辟谣文章满天飞,民众渐渐就习惯了这种集体性遗忘。 这就引出第二个原因,日本对中国文化输出的自信心爆棚。几十年来,日本动漫、游戏、J-Pop这些东西在中国年轻人堆里多火爆。上海动漫展上,粉丝cosplay排长队,买周边花钱如流水。 很多人从小看日漫长大,潜移默化里就把日本当成“可爱”“先进”的代名词。结果呢,出了“精日”这事儿,一批人开始逢中必反、逢日必捧,甚至美化侵华战争。 比如网上有人说,日本军国主义是“武士道精神”,南京大屠杀是“局部冲突”。 这些“精日分子”不是天生恨国,而是文化输出慢慢腐蚀的。泡沫经济那会儿,日本消费力碾压中国,年轻人向往东京的灯红酒绿;后来监管不满,又借日漫逃避现实。 拍731电影时,日本媒体一报道“中方延期是为顾及关系”,中国粉丝群里就刷屏辩护“艺术自由,别带节奏”。 第三个原因,说起来有点儿扎心,中国这边在历史问题上太宽容了,总爱自省。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处理得宽大到让世界惊叹。1956年,1017名战犯免诉释放,45名重犯也没判死刑,全是徒刑。 葫芦岛战犯管理所里,中国人教他们改造,很多人回国后悔悟了。 中日联合声明里,日本写了“深刻反省”,中国也强调和平对话。 现在媒体报道这些事儿,常说“向前看,推动友好”,网友留言也多是“各自立场,别纠缠”。 这种习惯根深蒂固,对日本人包容,对自己人严格。有人提起日本否认南京,他们就耸肩“历史复杂,我们多想想自家问题”。 搁日本右翼眼里,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中国不追责,他们就能继续淡化教科书,继续输出文化。 当然话说回来,这仨原因加一块儿,日本不慌也正常。文化把控严,输出有底气,中国还这么让步,南京大屠杀电影上映了,他们照样装没事儿。 但时代变了,中国经济腾飞,国际话语权上来了,这事儿开始戳日本痛处。联合国会议上,中国代表甩出档案照片,731数据一览无余,日本席位上官员脸都绿了。 社交媒体刷屏受害者故事,全球转发,日本观察家报告里直言“渗透努力面临挑战”。 过去,日本靠抹黑中国维持沉默,现在中国地位升了,历史叙事得重写。 他们怕的不是电影,是中国人觉醒后戳破那层虚伪面纱。 从八国联军进紫禁城起,日本就默契地搞文化渗透加舆论战,穷的时候中国没话说,现在崛起了,轮到他们坐不住。 想想这些历史,本该是警钟,可日本那边风化得快。中国人记着,是因为伤太深;日本人忘得快,是因为体系护着。拍电影是好事儿,至少让自家年轻人别忘根。但要真想让日本慌,得靠实力说话。中国崛起不是空谈,话语权一到,教科书修订、国际合作里历史模块就得加。 日本右翼再怎么叫嚣,也挡不住事实的洪流。说到底,宽容不是软弱,自省不是自虐。咱们记历史,不是为仇恨,是为和平。电影多拍几部,年轻人多看几眼,早晚有一天,日本那边也得直面那些枪声和哭喊。 到那时,他们才真怕了。
日本根本不怕我们拍任何南京大屠杀或者731相关的电影,原因有三 1937年冬天,
陌上花开心境
2025-10-09 22:31:39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