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月球又有大发现,当年美国人给的月壤,果然有问题。借着中秋这一天,中国航天局公开了一份喜人发现。通过嫦娥六号采集的月背月壤,我国科研人员又有了大发现。而也是这一次的发现,在为人类认知月球掀开新篇章的同时,也让半个世纪前美国交给中国的那1克月壤,再度成为焦点。 1978 年,美国送来这份样本,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极其稀罕,科研人员如临珍宝,只动用了其中一半进行分析,结果确认了它确实来自月球,还发现了三斜铁辉石等独特矿物。 那时的中国只能研究别人的样本,而如今情况完全不同。 2020 年,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带回了 1731 克土壤,研究显示,月球在 20 亿年前依然有岩浆活动,这比以往基于美国阿波罗样本得出的 30 亿年前的结论晚了整整 10 亿年,这意味着,人类对月球历史的认识被大幅改写。 嫦娥六号的任务更大胆,它登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片区域从未有人类探测器采样,它带回了近两公斤月壤,成为人类首批来自月球背面的样品。 而分析结果令人震惊——月球背面的月幔结晶温度比正面低了近 100 摄氏度,潜能温度也低了同样的幅度。 简单来说,月球背面从里到外都比正面冷,这为几十年来没有答案的“二分性”问题提供了解释,也揭示了背面与正面在物质和热状态上的本质差异。 当这个结论公布后,那份 1 克美国月壤的研究结果显得格外异常,嫦娥六号发现月背缺水且更冷,而美国样本的分析从未体现这些特征,只停留在矿物种类的验证。 这种反差让人疑惑: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样本为什么没能呈现出月球应有的区域性差异? 阿波罗计划在 1969 到 1972 年的六次任务中收集了 382 公斤月壤和月岩,样本分布在月球正面的不同地区,本应在内部热演化等核心问题上早有突破。 然而几十年来,基于这些样本的研究在关键议题上始终模糊停滞,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次的颠覆性成果。 更让人感觉不对劲的是,美国近年热炒重返月球计划,一边紧盯中国探月进展,一边向中国提出研究嫦娥样本的意愿,却对自己的阿波罗样本保密,设下诸多限制,至今未向国际科学界完全开放。 既然有那么多宝贵数据,为何不共享?这种做法只会让外界怀疑当年的阿波罗计划是否还有未公开的情况。 科学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守住固有结论,而是不断用新的数据和发现去验证和更新认知,嫦娥六号的成果不仅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为全球月球研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参照。 未来,只有更多的实地采样和数据交换,才能真正拼出月球的全貌,半个世纪前的疑问,也许要等更多真实的探测结果,才能彻底解开,而中国的步伐,已经把这个答案拉近了不少。 参考信源:中秋节传来好消息!中国人研究月球“土特产”有新成果——光明网
中国航天局最近干了一件破天荒的事: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要求对方别乱动,让中方来调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