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真的干不掉波音吗?毕竟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咱先得承认,欧美这招“规则卡脖子”确实狠,欧洲航空安全局4月就放话,C9192028年前别想拿证,到了9月更直白,说所有系统得重新测试,流程至少3年,慢的话要拖到2031年。 美国更绝,连审查程序都没启动,FAA装聋作哑,毕竟他们手里攥着全球航空认证的“终极裁判权”,没他们点头,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跟着美国走的国家,主航线根本不让C919碰。 这哪是技术审查,分明是恶意利用规则,波音心里门清,一旦C919拿到这张证,靠着性价比能抢掉他们不少市场,所以才借着FAA、EASA的手拦路。 有美国租赁公司高管私下都说,没FAA认证,再便宜也不敢买,飞不了美国就是“废铁”,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现实——欧美用几十年垄断建立了“认证等于靠谱”的心理定式,航司股东、乘客都吃这一套。 但要说拿不到证就干不掉波音,那也不是绝对的,毕竟从技术硬实力上看,C919早不是“纸上谈兵”了。 截至9月30日,它累计商业飞行时间突破1.2万小时,完成4300多架次商业飞行,安全运了68万多旅客,在役机队都68架了。 国庆黄金周期间,客座率连续突破92%,单机日利用率能到9.86小时,比ARJ21同期还高30%。 这些数据摆出来,比欧美一张证有说服力多了,毕竟飞机好不好,得看飞得多稳、乘客认不认。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早不是“一卡就死”,机头、机翼盒段这些关键部件全是中航工业造的,航电系统是中航电子和华为合资的“中航鸿蒙”搞的,连曾经卡脖子的液压油,现在用的都是中石化“长城4106”。 就算美国10月1日冻结了LEAP-1C发动机出口许可证,航发集团也说了,国产发动机2026年四季度就能拿证,2027年批量装机,比原计划还早半年,油耗虽高1.8%但震动值低4%,但完全符合民航局标准。 波音当年靠发动机卡脖子的算盘,现在根本打不响了。 再从市场角度分析,欧美堵死一扇门,咱早就打开了好几扇窗,别以为没欧美市场就只能困在国内,9月25日尼日利亚民航局直接发公告,承认中国民航局的适航结果,补充30小时高原试飞就给注册证。 越南更实在,越捷航空30架确认订单里写得明明白白,要是EASA、FAA证书延迟,就以CAAC证书为准,交付还不推迟。 泰国、印尼、阿联酋都在谈“本土维修培训+零件中心”的打包方案,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C919报价比波音737-8低2200万美元,省下来的钱够买台备用发动机了,对那些讲究性价比的航司来说,这诱惑力比欧美认证的“心理安慰”实在多了。 现在已经有21个国家41家航司有购买意向,合计382架,这还没算国内的1500架订单呢。 明年东航就要用C919飞上海—新加坡、昆明—曼谷航线,只要对方认CAAC证就能飞,航程也都在C919的4075公里范围内,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国际运营吗? 更重要的是,咱已经在悄悄改写“游戏规则”,以前欧美说“我的标准就是世界标准”,现在中国用CAAC认证闯出了新路子。 越南之前83%的飞机都要靠欧美认证,结果去年普惠发动机出问题,42架空客停飞,波音交付又拖期,运力缺口扩大30%,每年还得多花2.7亿“认证税”。 等中国商飞拿出“CAAC认证+本地化维护”的方案,越南立马调整法规,新增“第三类认证”条款,认中美欧任意一方的标准,越捷航空引进后运营成本直接降了28%。 这就是用实力倒逼规则松动,现在越南还在推动东盟搞“多种途径认证”体系,让成员国自主认可中国标准,这比拿到一张欧美证的意义大多了。 这么看来,欧美卡适航证,本质是怕失去航空业的“规则霸权”。 波音空客垄断了这么多年,不仅卖飞机,还控制着维修、培训、零件流通的全链条,没他们的认证,机场地勤、模拟舱都配不齐,这才是最狠的招。 但中国现在走的是“产业链突围+标准输出”的路子,不仅造飞机,还建维修中心、搞人员培训、铺零件网络,把配套体系一起输出,这样就算没有欧美认证,航司也能安心用飞机。 波音怕的不是C919少一张欧美证,是怕中国航空工业绕开他们的规则,自己建一套新体系。 现在C919国内运营稳扎稳打,海外市场从“一带一路”国家撕开缺口,供应链自主化不断突破,1.2万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就是最好的“活广告”。 欧美要是真把路堵死,反而会加速他们自己的标准被边缘化,毕竟市场认的是安全、可靠、便宜,不是一张纸。 等有一天,东盟、非洲的航司都开始用C919,欧美航司眼红想来买,到时候谁求谁拿证还不一定呢。
中国高空试验震动外网,美国没想到金穹还没影,中国已能全球反导2025年9月2
【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