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对以色列法西斯,解放巴勒斯坦人民这一过程中,非常讽刺的一幕是:德国似乎站在了

豌豆大说法 2025-10-09 21:58:12

在反对以色列法西斯,解放巴勒斯坦人民这一过程中,非常讽刺的一幕是:德国似乎站在了法西斯一边,这个国家不愧是祖传法西斯。 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德国很像欧洲的日本。这个国家,精于技术、长于战术,而战略视野却极其狭窄。 10月7日,据环球时报报道,今年8月,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宣布,暂停向以色列出口可能用于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的武器装备。 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德国在巴以问题上的一次“松动”。 根据德国《明镜周刊》和《南德意志报》的联合报道,这项禁令覆盖了部分攻击性武器系统,尤其是那些可能被用于城市作战的弹药和导弹。 然而,这项政策并非全面禁运,意味着仍有部分军备合作在继续。 德国左翼党议员扬·范·阿肯在9月初公开批评,这种“部分禁令”形同虚设,无法真正阻止德国军工产品间接参与加沙冲突,他呼吁政府实施全面军售禁令。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这一举动并非孤立事件。今年以来,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相继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波外交行动在国际社会掀起不小波澜。 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而德国、意大利等主要欧盟国家仍持观望态度。 这种滞后,让德国在道义立场上承受了不小压力。毕竟,德国作为二战历史责任国,其对外政策本应更具道德敏感性和历史自觉性。 但现实是,德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始终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长期以来,德国是以色列在欧洲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据外媒报道,德国在过去五年中向以色列出口了不少军事装备,包括潜艇部件、雷达系统和精密电子设备。 这些技术虽然不直接等同于子弹和导弹,但在现代战争体系中,它们是构成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 德国对以色列的特殊态度,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 自1952年卢森堡协议以来,德国便确立了对以色列的“赎罪外交”政策,将支持以色列安全视为道德义务。 这种情感逻辑在冷战时期有其合理性,但在今天,当加沙地带平民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当联合国多次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可能构成战争罪时,正在遭遇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弹。 今年9月中旬,柏林爆发示威活动,数万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停止对以色列的军售,并承认巴勒斯坦国。 与此同时,德国国内的政治分歧也在加剧。执政联盟内部对巴以问题存在明显温差。社民党和绿党倾向于更积极地推动“两国方案”,而默茨领导的基民盟则坚持传统亲以路线。 这种分裂使得德国在欧盟层面难以形成统一有力的中东政策。 相比之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在9月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明确呼吁“立即停火”并支持巴勒斯坦入联,,这些声音让德国的沉默显得格外刺眼。 德国它习惯于跟随美国节奏,或在欧盟内部寻求共识,一旦面对需要承担道德风险的决策,便容易陷入瘫痪。 这种“战术精明、战略短视”的特点,在俄乌冲突中已有体现,在巴以问题上再次重演。 更值得深思的是,德国对以色列的暧昧,是否真的符合其长远国家利益? 当前中东格局正在重塑,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德国若继续固守旧有立场,不仅可能失去在阿拉伯世界的外交空间,也可能在未来的中东秩序中被边缘化。 事实上,德国并非没有调整的可能。默茨政府此次实施部分军售禁令,已经释放出某种信号。尽管力度有限,但至少表明德国开始意识到,无底线支持以色列可能带来的政治和道德代价。 下一步,德国是否能迈出更大步伐,比如推动欧盟层面实施军售限制,或在联合国支持巴勒斯坦入联提案,将考验其真正的战略觉醒。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留下警示。德国在20世纪犯下的错误,不应成为它在21世纪回避道德责任的借口。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 2025-10-07 德国左翼党主席:德国应加大对以色列施压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