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哀嚎!16家中企被拉黑不到一天,中国祭出杀招,掐住美欧命门 刚刚过去的24小时,像是中美之间打了一场“看谁先眨眼”的快速对决。 美国商务部这次一口气把29家海外企业拉进了“实体清单”,其中16家是中国的。理由呢,还是那句老掉牙的“威胁国家安全”。 可问题是,他们到底威胁了什么?怎么威胁的?美国官方一句话都没解释清楚。 外界看得一头雾水,连媒体都忍不住吐槽:这种制裁,像是打盲拳,既没证据,也没逻辑。 这套路,其实早就不新鲜了。翻翻记录,自2018年以来,美国就像开启了“拉黑模式”,对中企一顿猛砍,理由五花八门,但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卡中国的脖子,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 这次也不例外。制裁名单里,涉及的行业从半导体、人工智能到无人机,无一不是中国正在发力的方向。美国的算盘很直接:想在谈判桌上占便宜,先给你几拳试试。 但这次,中国没再像过去那样多做解释,而是立马亮出“硬菜”:稀土出口技术,开始管起来。这一招,可不是简单的象征性反应,而是直击美欧要害。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全球最重要的稀土供应国突然说:“以后,你要出口这项技术,先申请,再审核,不一定批。” 那对依赖中国稀土的美国军工、欧洲新能源、全球电动车行业来说,真就是一记闷棍。 目前全球稀土开采,中国占到30%,但关键的加工和精炼环节,中国掌握了七成到九成的能力。 稀土这个东西听起来不起眼,其实是高科技的“骨头架子”。没有它,F-35战机飞不起来,特斯拉的电机转不动,风力发电机也会歇菜。 这次中国商务部发布的61号和62号公告,等于直接把稀土的“出海口”装上了闸门。不仅是成品,连相关技术都要管起来。而且不是一纸空文,是实打实地卡住了“技术出口许可”这一关键环节。 北方稀土等相关企业随后暂停了对外授权,一下子让市场紧张起来。稀土价格随即上扬,欧洲车企和美军承包商连夜开会研究“应急方案”。 美国重启了几个旧矿,澳大利亚也跟着上马了几个稀土项目,甚至德国还搞出了个“海藻提稀土”的奇葩方案。 但现实很骨感:开采可以搞,精炼没人做。高污染、高成本、技术难度大,外加环保标准卡脖子,搞了一圈,还是得靠中国那一套成熟链条。 有人估计,想彻底摆脱中国稀土,至少得10年起步。这还得是在中国啥都不动的前提下。 这时候再看美国那边的做法,就显得有点荒唐了。动不动就祭出“实体清单”,动用《出口管理条例》对全球企业指手画脚,这种“长臂管辖”的操作早就被很多国家看不顺眼。 制裁中企,结果把阿联酋、土耳其的公司也拉下水,盟友都开始抱怨了。 而中国这边,反制是有章可循的,靠的是自己的《出口管制法》,程序清晰、条款明确,还特别注明哪些情况可以豁免。这不是“拍脑袋”政策,而是“有理有据”的反击。 说到底,这场对抗不是一时的情绪化行为,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美国想靠打压维持自己的技术霸权,中国则在用自己的实力捍卫产业链的话语权。 现在的局势像是在下棋,对方刚动了一步马,中国这边就把车开了出来,挡得死死的。不光挡住了,还顺手吃了对方一个卒。 更有意思的是,全球市场的反应速度,比想象中还快。稀土价格一夜之间上涨,欧洲的新能源股跳水,美国的电子元件采购商开始“抓狂”,这说明一个问题:产业链的根基,不是靠制裁维持的,而是靠真实的互补来支撑的。 现在回头看,这场不到24小时的攻防战,其实是个信号——中国不是以前那个“吭哧吭哧挨打还不吭声”的角色,而是有能力、有工具、有底线的国际玩家。 你给我一拳,我不光挡住,还能顺势还你一脚。而且不是乱踢,是精准制导。 未来这盘棋怎么走,还得看美国那边的动作。如果继续玩“单边制裁”的老把戏,那只能逼着中国把“工具箱”里的其他招数也拿出来。 稀土只是个开始,中国手里还有别的牌,关键看愿不愿意打。 对全球来说,这场博弈就是一个提醒: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别总想着用政治手段去改写经济规律。 全球化不是说说而已,是每一个稀土颗粒、每一条芯片线路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实格局。 现在,棋盘还没收,但局势已经变了。未来的每一步,都会比这24小时更难下。
巴基斯坦刚准备给特朗普送大礼,中国商务部就出手了,稳、狠、准2025年10月
【105评论】【166点赞】
江南
国家为什么不禁止美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