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不能走美国老路,意大利博主对沈飞六代机甚为不解,于是找遍了西方的文献与论

嫣然一笑的样子 2025-10-09 16:51:05

中国军工不能走美国老路,意大利博主对沈飞六代机甚为不解,于是找遍了西方的文献与论文,没找到,于是他又找了两个中文助理,在两年前的中国论文中找到两篇,令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两篇论文引述了美国不少的论文,包括全动翼尖,兰姆达机翼,有些甚至追溯到六十年代。 美国本有机会比任何国家更早踏入六代机时代,但他们的机会在几次关键决策中被自己浪费掉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场战机竞标,就是一个分水岭。YF-23那款帅到未来感十足的战斗机,因为太超前,被判定风险过大,最终输给了更稳妥的F-22。 那年之后,美国空军少了一架可能改变天空规则的飞机,多了一份看似安全但迟缓的选择。从那时开始,资本的声音,在战机设计中越来越响。 到了F-35阶段,资本的手伸得更深。这架飞机的出现,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场利益的角力。 F-35被设计成能应对各种作战场景的“万能机”,背后的想法听起来很诱人:一架机能卖更多国家、赚更多钱。 可现实却很骨感,这样的通用设计让它成了“四不像”,空军凑合用,海军勉强上,只是因为项目已经太大,没人敢轻易停手。 美国高层其实早就明白问题所在,但他们宁愿推出升级方案,也不愿承认错误。 因为一旦终止,这个覆盖全球的庞大利益链就要断。于是,F-35被规划成能飞上半个世纪的“百年老机”,哪怕技术已落后,也要让它继续飞。利润在,技术的进步就被搁置。 再往前看,美国军工的并购潮埋下了更深的祸根。那时的麦道公司,拥有不少领先的技术理念,比如当年的X-37B方案,气动设计大胆又新潮,本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战机的蓝本。 然而,随着波音收购麦道,项目被冷藏。创新被停在半路,只因为短期回报不够诱人。这种一味求稳求利的思路,成了美国军工的惯性。 资本要的是利润账单,不是飞行极限。于是,一次次机会在会议室中被抹平,一个又一个可能的未来被扼杀。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中国选择了完全不一样的路。沈飞当年的FC-31,就是一群年轻人从零开始摸索出来的。 那时候没国家立项,也没充足资金,他们靠着热情和勇气,一边设计、一边制造,一点点把数字化设计和真实机体结合起来。 那种干劲和专注,像是当年美国在黄金年代才有的气质。后来,当这架战机被证明有潜力后,才终于获得国家正式支持,这才有了今天的歼-35。 和F-35那种被资本精算出的产物不同,FC-31是靠梦想和坚持“蹚”出来的结果。 这两种模式的差别,现在已经很明显。美国的军工体系被资本牢牢绑住,企业考虑的是利润周期,而不是技术生命周期。 项目不看长期,只算账面收益。这样做的结果,是新技术推进越来越慢,靠老机器不断打补丁。看似稳定,其实暗藏衰退。 而中国的军工体系,更像早期那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探索。它允许失败,也接受试错,但不会让资本决定科研方向。正因为如此,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才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美国的军工,其实走上了一条回不去的老路。那些原本在实验室的灵感,被董事会议表里的数字吞没。飞机不再只是战斗的机器,更成了牟利的代码。 而中国军工的成长,恰好是对这种旧路的反面。创新不能被利润牵着走,更不能让商业逻辑替代技术追求。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嫣然一笑的样子

嫣然一笑的样子

嫣然一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