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国民党上将刘峙携姨太太黄佩芬及子女抵达香港,依靠搜刮的财富过着

受伤的金珂 2025-10-09 14:54:32

1949年10月,国民党上将刘峙携姨太太黄佩芬及子女抵达香港,依靠搜刮的财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心知肚明,这种安逸是偷来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刘峙携巨资逃至香港,试图用金钱构筑避风港。 他在九龙塘租下花园洋楼,雇佣四名佣人,过着奢靡生活,其姨太太黄佩芬——一位受过师范教育的闺秀,也成为中环奢侈品店的常客。 但这种浮华生活内里空虚,在舞厅里,他能听到邻桌低声议论:"这不就是那个打败仗的将军吗?"过去的部下找上门来,不是嘘寒问暖,而是张口要钱。 钱财不仅没能给他安全感,反而像血腥味引来鲨鱼,甚至招致入室抢劫,真正的致命打击来自台湾,津贴一断,香港银行以资金来源不明为由冻结存款,他的金钱堡垒瞬间崩塌,一家人从洋楼搬进北角狭窄的旧唐楼,辞退佣人,孩子转入公立学校,穿着别人的旧校服。 他这才明白,没有权力庇护,再多的钱也只是待宰的肥羊,这一点在东南亚得到更残酷的印证,1950年他转道新加坡,立即被地痞流氓盯上勒索;到了印尼雅加达,海关官员的索贿更让他无可奈何。 富裕而失势的身份,使他成为人人都能踩一脚的对象,最终,一家人躲进印尼物价低廉的小城茂物,经商失败赔光最后积蓄后,生活将这位前将军逼入绝境,妻子黄佩芬率先撑起家庭,在当地一所华侨学校担任美术和音乐老师。 刘峙起初只是在家帮妻子批改作业,后来学校缺人,他才被半推半就地站上讲台,教授国文和地理,没想到,这份无奈之举竟成为他后半生唯一的救赎,学生们只知他是和气的"叶老师",无人知晓他的过去。 在讲台上,他似乎找到了与自我和解的方式,讲授《岳阳楼记》时,他会结合自身大起大落的经历,诠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解中国地图,他的视线总在河南停留良久——那里是他战斗过的地方,眼神里充满复杂的故事。 他曾自嘲,教书赚来的薪水比当年带兵时"干净",这种干净的尊严,是他在权力巅峰时从未体验过的,可惜平静日子太短暂,1952年,印尼《星洲日报》突然刊登署名"刘峙"的文章,内容褒贬时局,赞扬新中国,这篇文章作者成谜,却像精准的定位导弹,彻底炸毁了"叶老师"的隐退生活。 台湾方面的"邀请函"随即而至,措辞客气却不容拒绝,他身上的政治烙印从未真正褪去,回到台湾面见蒋介石时,他像小学生般低头认错,承认自己"误国误民"。 他被安排"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职,领着勉强糊口的薪水,在台州的寂静中度过余生,晚年他时常反思,说自己一生就亏在"站对位置,跟对人,做对事"这三点上,这话听似忏悔,更像被自身历史囚禁一生者发出的最后叹息。 主要信源:(刘峙——吉安市人民政府)

0 阅读:0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