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据BBC最新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惊人发现,俄罗斯军工产品中中发现太多来自美、英、德等多国的零部件。而这些国家,都是站在乌克兰一边的国家。 也就是说,西方那么多国家在吆喝让乌克兰加油跟俄罗斯干,结果人家在背后猛赚钱。不知道他们怎么不去制裁这些跟俄罗斯做生意的公司?双标太明显了! 泽连斯基团队发现俄罗斯武器里塞满西方零部件的震惊,本质上戳破了美欧对乌援助的虚伪面纱。那些在联合国安理会慷慨陈词谴责俄罗斯"侵略"的国家,转头就让自家企业的技术流进了俄军火库。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西方构建的制裁网络看似天罗地网,实则布满了为资本利益预留的后门。 印度就是这个体系里最活跃的"中间商",美欧官员私下承认,今年7月印度向俄罗斯出口的"受限物品"金额已飙升至9500万美元,这些微芯片、电路和机床最终有近五分之一流入俄军工联合体。 乌克兰曾多次向印度提出外交抗议,得到的却是沉默回应。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阿德耶莫警告印度企业"与俄军工做生意将面临制裁"时,印度炼油厂仍在把低价俄油加工成柴油销往欧洲。 而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这家炼厂近一半股份——这种"左手制裁右手套利"的戏码,在全球能源市场每天都在上演。 西方企业对俄罗斯市场的"欲拒还迎"更暴露了资本的逐利本性。英特尔、AMD这些芯片巨头虽然高调宣布断供,却挡不住旗下子公司通过马来西亚、泰国等第三国渠道继续出货; 德国大众在俄罗斯工厂停工期间,仍坚持给员工发三分之二工资,就等着风波平息后重拾市场; 英国石油公司为退出俄罗斯业务损失255亿美元,可更多企业选择用"暂停新增投资"代替"彻底撤离",把阿斯利康、诺和诺德等药企留在俄罗斯的理由说成"保障民生",却对自家电子企业向俄出口军民两用部件视而不见。 这种选择性执行的背后,是数万亿美元的全球供应链利益在作祟——真要彻底切断与俄经贸联系,西方经济体自身也得承受剧痛。 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的漏洞更是把双标玩到了极致。这套号称"瞄准俄三大命脉"的制裁措施,特意豁免了加拿大、挪威、瑞士等国从第三国进口俄油制品的权利,等于给欧洲能源企业留了条"合法走私"的通道。 当欧盟终于决定制裁印度纳亚拉能源公司时,这家企业已经通过转口俄油赚得盆满钵满——俄罗斯石油公司持股49%的炼厂,把低价俄油加工成高价燃油销往欧洲,欧盟早已知情却直到2025年才动手。 对比西方对伊朗、朝鲜那种连民用客机零件都要封锁的狠劲,对俄罗斯的制裁更像是场"表演秀":既要摆出道德高地的姿态,又舍不得放弃能源和技术出口的暴利。 土耳其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美国官员透露,土耳其对俄军事出口额已达去年的3倍,那些贴着"民用"标签的精密部件,最终都出现在了俄罗斯的武器系统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专家直言不讳:"这些商品明摆着是运往俄罗斯的。" 可西方各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土耳其掌控着黑海航运通道,是援乌物资的重要中转站——这种战略利益交换,让制裁沦为了政治博弈的筹码。 就像当年美国一边指责中国"向俄提供军事支持",一边默许自家企业通过离岸公司向俄出口芯片,所谓的"规则秩序"不过是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工具。 乌克兰正在为这种双标付出惨痛代价。当泽连斯基在G7峰会乞讨武器援助时,西方企业却在背后用技术喂养着俄罗斯的战争机器。 那些高喊"乌克兰必胜"的政客,转身就向游说集团妥协,放宽对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限制。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欧盟对俄出口额同比下降不足15%,远低于预期,而德国汽车零部件、法国航空设备的对俄出口甚至出现逆势增长。 这种心口不一的做法,不仅削弱了对俄制裁的实际效果,更让乌克兰士兵在战场上面对着装备西方零部件的俄军武器时,陷入了荒诞的困境。 说到底,西方的双标本质是资本逻辑对政治正确的碾压。当华尔街的投行还在通过离岸账户交易俄罗斯债券,当伦敦的律所仍在为俄寡头处理资产,当硅谷的科技公司用"子公司独立运营"为借口继续赚钱,所谓的"挺乌反俄"就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公关骗局。 泽连斯基发现的不只是武器里的西方零部件,更是西方标榜的"道义制高点"下藏着的利益沟壑——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资本早已跨越了意识形态的边界,而那些被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不过是为企业利润背书的炮灰。
打了个寂寞!据BBC最新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惊人发现,俄罗斯军工产品中中
天天纪闻
2025-10-09 13:20:53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