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能自己都没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中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支最强悍的“雇佣军”。他们用亲身体验,把美国主流媒体精心编织的谎言,撕了个粉碎。 今年第一季度,超过九万名美国游客涌入中国,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他们大多以上海为第一站,但和过去不同,来的不再主要是西装革履的商务精英,而是大批普通的中产家庭。 这得益于2024年开始推广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它像一把钥匙,意外打开了一扇让普通人亲身验证的大门。 结果,真正让他们大受震撼的,根本不是什么宏伟地标,而是那些和自己生活一对比,显得既平常又不凡的日常细节。 第一个冲击波,来自一种“反常”的安全感。几个美国年轻人在凌晨的上海街头散步,感觉无比自在。 他们说,这在纽约简直无法想象,深夜出门总让人心神不宁,更别提带着钱包了。但在中国,深夜街头依然灯火通明,便利店、药店照常营业,还有保安在巡逻,这种踏实感是实实在在的。 这种安全感还不只是体感。一位游客在成都丢了护照和钱包,以为假期要泡汤了,结果警察三小时内就给找了回来。 想想在美国补办证件那长达数周的折腾,这种效率简直惊人。这背后,是中国犯罪率连续十年保持低位的宏观现实,它化为了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无需刻意提防的“可预测的安宁”。 如果说安全感是物理层面的震撼,那么中国的数字生活就是另一重维度的冲击。让他们惊讶的不是技术有多炫,而是技术有多“暖”。 很多游客落地前还担心支付问题,结果机场一个“支付欢迎包”就解决了,轻松绑定本国银行卡,无缝接入本地生活。 更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技术并不霸道。寺庙的功德箱,旁边既有二维码,也留着投现金的口子,给了所有人选择的权利。 看到中国的老年人熟练地用手机买菜,对比美国仍有六成小商户只收现金的现状,一位来自硅谷的工程师感慨,中国科技的价值不在于跑分,而在于它真正服务于每一个人的实用主义。 从北京到上海,1300公里的路程,四个半小时就到了。美国游客在时速220英里的高铁上,享受着WiFi和扫码点餐,脑海里浮现的却是美国那套老旧还时常延误的Amtrak系统,以及前总统卡特口中“里程为零”的高铁网。 加州那个规划了十多年的高铁项目,到今年还没钱继续修了。 但真正的震撼不止于此。当他们发现,即便是三四线城市的高铁站,也同样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当他们听说,中国的快递甚至能实现农村隔日达时,那种关于“发展不均衡”的刻板印象开始崩塌。 这背后是一种资源不只集中于大城市、注重城乡均衡的思路。 于是,这九万名游客成了九万个移动的信号发射塔。 他们回到美国,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我被主流媒体骗了”的帖子,一些曾经持批评态度的博主也开始分享中国的正面街景,一位澳大利亚游客制作的对比视频甚至获得了千万级播放。 当亲身体验打破了信息壁垒,偏见便失去了根基。这些普通游客带回去的,不是什么宏大的政治论述,而是关于深夜街头的一份安心、一次扫码支付的便利、一段平稳舒适的旅程。 事实证明,讲述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让生活本身成为最无法辩驳的答案。 参考资料:红星新闻——太疯狂!外国游客突然涌入上海狂买
上海人生孩子的意愿为什么比较低呢?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