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写了一封公开信,称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要削减15%的经费,约

当永安 2025-10-09 13:06:20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写了一封公开信,称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要削减15%的经费,约为5亿美元,受此影响,大概有20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将面临裁员,原来,中美两国的会员费都没有交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古特雷斯这次发公开信,多少有点“无奈喊话”的意思。因为联合国不是企业,不能去赚钱;也不是银行,不能印钞票。它能干的,就是向各国会员要钱。 可现在,这个“要钱”的过程越来越像是讨债。要账难、花钱紧,这让联合国的各个机构都捉襟见肘。 比如维和行动、难民救助、气候项目,全都得缩减开支。以前还想着扩大影响力,现在是连基本运转都要精打细算。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其实问题根子挺深的。联合国的财政体系从成立那天起就是个“政治账”。谁出钱多,话语权就大。 美国长期是最大出资国,自然觉得自己应该“主导”联合国的决策;但当美国对某些议题不满意时,它就用“拖欠会费”来表达态度。 简单点说,就是“我不高兴,就不交钱”。这事以前经常发生,比如特朗普时期,美国就一度大幅拖欠会费,还公开质疑联合国“没效率”“浪费钱”。 中国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整体态度是支持多边体系的,但也在强调“公平分摊”。因为现在的分摊标准,其实有点不合时宜。 比如一些富裕的小国按比例交得少,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压力大却要承担不少义务,这自然让很多国家心里不平衡。 更别说,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还动不动就对联合国“指手画脚”,把它当政治工具,一边喊要改革,一边又不愿放权。 所以,这次联合国经费危机,其实暴露了多边体系最大的矛盾,一边是全球事务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高; 另一边是大国的博弈越来越激烈,谁都不想“多出钱还挨骂”。结果呢?机构越来越庞大,但口袋越来越空。古特雷斯再能干,也得先面对“没钱”的现实。 更棘手的是,联合国裁员这事,会让外界对它的信心进一步下滑。想想看,一个代表“全球治理”的组织,现在居然要靠削减员工来维持运转,这对形象打击太大了。 原本就有不少人质疑联合国“老、慢、低效”,现在又来了个“没钱干事”的消息,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不过,这事也不是全是坏消息。某种程度上,这种财政危机反而逼得联合国得面对自己积压多年的问题。比如,机构臃肿、资源分配不均、效率低下,这些老毛病大家都知道,但没人真想动手改。 因为一改就会触碰利益。现在好了,钱都不够花了,不改不行。你要不改革,连基本运转都维持不了。 可问题也在这儿,改革谈了几十年,每次都说要“让联合国更高效”,结果就是各方争吵一通,又回到原点。 为什么?因为联合国的存在本身就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五常有否决权,代表了二战后形成的权力格局。 要动这个结构,谁都不想当第一个放权的人。美国不想,中国不想,俄罗斯更不想,欧洲国家也都心里打鼓。于是,改革喊得震天响,落实的时候就慢如蜗牛。 这次的财政危机,其实就像一次体检报告,直接摆在桌面上,联合国已经不是那个可以轻松调动全球资源的“万能机构”了,它成了大国博弈的中间地带,资源有限、责任过重。世界变化太快了,但联合国的机制没变,分摊标准没变,甚至思维方式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从现实角度看,联合国现在面对的是“双重困境”:钱不够用,信任也在流失。以前国家们觉得“出点钱有面子”,现在很多国家觉得“出钱没用”。 特别是当联合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表现平庸,比如乌克兰冲突、中东危机、气候谈判……人们发现,它越来越像一个“象征机构”,喊口号可以,真要解决问题,能力有限。 而中美两国的态度,就更能看出全球格局的微妙变化。美国是传统霸主,觉得自己交钱就该主导规则;中国是崛起中的力量,想要参与规则制定但不想被绑死在旧框架上。 结果就是,两国都保持一定“距离感”,都没打算为联合国的财政问题“雪中送炭”。这背后不是简单的经济账,而是政治算计。 古特雷斯能做的,也不过是呼吁、提醒、协调。他得维持联合国的体面,又得面对现实的尴尬,钱不够,项目不能停,裁员要有人背锅。说白了,这就是多边主义的一个缩影,理念很高尚,现实很骨感。 从更大的层面看,这场危机也敲响了一个警钟,当大国政治越来越零和的时候,全球治理体系就容易变成牺牲品。 没人愿意多付出一点,但大家又都想让体系为自己服务。结果就是,谁也不满意,谁也不退让,最后机构本身先被拖垮。 联合国的危机,不只是钱的危机,更是信任的危机。世界在变,旧的规则快撑不住了。 古特雷斯这封信,其实是在提醒所有国家,如果连基本的合作机制都维持不下去,那就别谈什么“全球治理”了。 联合国不是谁的私产,也不是谁的提款机,它是世界共同的秩序象征。可要让这个象征继续存在,光靠秘书长喊话可不行,大国们得真把手伸进口袋,哪怕不是掏钱,也得掏出点诚意。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当永安

当永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