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报道,卖给美国军方的“美国制造”叉车实际上来自中国。据称,三名男子调换了

天天纪闻 2025-10-09 12:01:40

美国媒体报道,卖给美国军方的“美国制造”叉车实际上来自中国。据称,三名男子调换了中国叉车的工厂标签,然后将其作为美国制造的叉车出售给海军、陆军和空军。   美国媒体曝光的中国叉车换标冒充"美国制造"卖给军方事件,看似是三个商人的欺诈行为,实则是美国国防采购体系溃烂的又一个缩影。   这种把中国产叉车换个标签就能堂而皇之进入陆、海、空三军采购清单的操作,绝非偶然,而是五角大楼长期监管失效、军工复合体垄断、制度设计僵化共同催生的必然结果。   要理解这件事的本质,得先看看美军采购系统有多"不靠谱"。就在2025年8月,美国众议员沃尔兹在军费听证会上举着一袋普通金属衬套怒斥空军部长,这种市场价100美元的零件,五角大楼居然花了9万美元采购   。类似的闹剧早就不是新鲜事,2018年美国空军买25个咖啡杯花了3.2万美元,平均每个1200多美元,理由是符合"机载物品安全标准";   C-5运输机的马桶盖更是卖出过1万美元的天价,就因为原生产线停产需要定制。   这些"天价零件"背后暴露的,正是美军采购流程的官僚主义和监管缺失——只要贴上"符合军标"的标签,哪怕是日常用品也能卖出黄金价,这就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中国叉车之所以会成为造假目标,恰恰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早已深入全球产业链的毛细血管。   作为世界最大的叉车生产国,中国企业生产的叉车不仅性价比高,而且在耐用性、安全性上完全能满足军方的基础需求。   美军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但《购买美国货法案》等保护主义政策却要求政府采购优先选择本土产品,这就形成了一个荒诞的矛盾:一方面是美国本土制造业衰退导致合格供应商减少,另一方面是政策强行设置采购壁垒。   这种矛盾催生了灰色产业链,涉案人员只需要调换标签,就能让物美价廉的中国叉车摇身变成"美国制造",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从中赚取差价,何乐而不为?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欺诈行为能顺利得手,离不开军工复合体长期垄断造成的采购体系僵化。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防务公司大合并后,洛克希德·马丁垄断了战斗机市场,诺斯罗普·格鲁曼掌控轰炸机领域,海军装备则被亨廷顿·英格尔斯等几家公司瓜分。   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五角大楼完全丧失议价能力,供应商不仅能随意抬高价格,甚至敢公然欺诈。   就像雷神公司2024年被曝出虚报"爱国者"导弹成本,单案就骗了美军1.1亿美元,最终也只是交了9.5亿美元罚款了事,对年销售额743亿美元的巨头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种"罚酒三杯"式的处罚,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反而让更多人觉得"造假有利可图"。   美军装备的老化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采购困境。像"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服役已超30年,"民兵3"导弹更是老了半个世纪,大量零部件生产线早已停产。   按照五角大楼的官僚程序,哪怕是换个简单零件都需要重新设计、定制生产,这不仅推高了成本,更让采购系统变得极其脆弱。   中国叉车这种标准化程度高、供应稳定的产品,自然成了填补采购缺口的"理想选择",只是这种选择必须披上"美国制造"的外衣才能合规。   涉案人员正是看透了这个漏洞,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了"合规性造假",而五角大楼的审计系统居然没能发现,可见其内部管理已经松散到了什么地步。   这件事还戳破了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真相。所谓"美国制造"早已不是品质的保证,有时甚至只是个标签游戏。   当美国把精力放在搞贸易保护、技术封锁上时,中国制造业却在踏踏实实地提升产品竞争力,从家电到机械装备,从电子产品到工业零件,中国产品凭借可靠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赢得了全球市场。   美军采购系统宁愿接受换标造假的中国叉车,也不愿承认本土制造业无法满足基本需求,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本质上是对纳税人资金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国家安全的漠视——如果连采购环节都如此漏洞百出,如何保证武器装备的战备状态?   说到底,中国叉车换标事件只是美国国防采购体系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从"天价零件"到巨头欺诈,从垄断横行到监管失效,这个每年消耗数千亿美元军费的系统,早已成为军工复合体吸血的工具。   三名商人的行为固然违法,但真正该反思的是美国政府:当保护主义政策扭曲了市场规律,当官僚体系扼杀了监管效能,当天价罚单变成了"合法保护费",这样的采购系统还能支撑起所谓的"国家安全"吗?   如果不彻底改革,未来恐怕还会出现更多"换标叉车"式的闹剧,而最终为这些闹剧买单的,还是美国的纳税人。

0 阅读: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