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漯河,一女子等公交时认识了一个“大老板”,对方声称要带着女子开公司,每年能挣300多万。女子动心了,在对方的指导下贷款40万开公司,还将房子抵押租了20辆车。后来资金链断裂,女子天天收到各种催收短信,这才让家人发现。女子嫂子得知后哭着说:“她有精神疾病,根本没判断能力!” 小莉帮忙节目在10月6号报道,2024年河南漯河发生了一起让人揪心的骗局。 郭女士有精神障碍,之前还在漯河慈善精神病医院接受过治疗,平时判断能力就弱,算卦能随手花一两万,治脚气也能扔七八千。 这年三四月份的一天,她在公交站等车,等了一两个小时都没等到,着急之下拦住了骑电瓶车路过的张某,想让对方载自己一程。 张某答应了,把她送到目的地后,两人加了微信,谁也没想到,这成了郭女士陷入债务泥潭的开始。 张某和郭女士熟悉之后,说自己有办法带她一年赚个几百万,就是缺少点启动资金,这话让缺乏判断能力的郭女士动了心,同意按照张某的指示做事。 接着,张某就以郭女士的名义注册了公司,带着她去多家银行贷款,一下就贷了四十万,同时又哄骗郭女士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前后凑了一百六七十万。 更让人心气的是,张某说要做汽车租赁生意,租了20辆车,可郭女士连这些车的影子都没见过。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些钱其实都被张某拿走了,公司的实际操控权也在他手里,郭女士从头到尾就是个“工具人”。 直到公司资金链断了,催款短信开始疯狂轰炸郭女士的手机,家人才慢慢发现不对劲。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郭女士的嫂子毕女士,她看到郭女士手机上的还款提醒,越想越纳闷,郭女士精神不好,根本不可能自己去贷款。 后来郭女士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公公,她的大姑又无意间看到了那些催款信息,追问之下,郭女士才把跟张某认识、贷款、抵押房子的事说了出来。 大姑又气又急,忍不住念叨:“之前让你别轻易信人,你偏不听,现在好了,家底都快被掏空了!” 毕女士和大姑找到张某,质问他为什么要欺骗一个精神病人,想讨个说法。 可张某的回应却满是敷衍,他说自己开的是租车公司,钱是公司在用,车也都在本地,还说不知道郭女士有精神病,甚至反问“银行真的找她了吗?发短信不算数”。 当被问起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名义开公司、贷款时,张某言语混乱,只含糊地说“公司资金链断了,自己一直在协调”。 他还声称贷款已经还了十几万,可毕女士一算总账,160万的窟窿根本没补上。 后来在家人的追问下,张某才签了份协议,说经他手的债务都由自己承担,可这份协议到底能不能作数,谁心里都没底。 毕女士没办法,只好通过小莉帮忙求助,还找了调解员,最后带着证据报了警。 律师说,像郭女士这样的精神障碍患者,签的贷款合同本就不算数,因为这些合同远超她的认知能力,属于无效协议。 而且从法律层面看,张某的行为已经涉嫌贷款诈骗。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他编造“年赚百万”的虚假理由,利用郭女士的精神弱点,让她用身份和房产骗贷,实际资金自己掌控,数额早就超过了2万的立案标准,就算签了还款协议,也改变不了违法的本质。 这件事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银行贷款时没评估郭女士的民事能力,租车公司对身份信息的审核也不严格,这些漏洞都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对家里有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来说,更得看好他们的身份证、银行卡,一旦发现有人哄骗他们签合同、办贷款,第一时间报警才是最稳妥的。 现在毕女士还在等着警方的调查结果,不少网友也在为她们加油,希望能早日帮郭女士摆脱债务,让张某受到应有的惩罚。 专挑精神障碍患者这样的弱势群体下手,把风险都推给别人,自己攥着好处,这样的行为不仅缺德,更触碰了法律的红线。
2024年,河南漯河,一女子等公交时认识了一个“大老板”,对方声称要带着女子开公
在下雒无畏
2025-10-09 11:39:39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