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看不上中方?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 印度与韩国的合作细节透露出其发展思路的转向。 8 月 16 日的会面中,双方将半导体、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国防合作列为核心议题,共同提出 “新工业雄心” 的目标。 这种聚焦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布局,与中国早期依托制造业起步的路径形成差异。 印度试图借助韩国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技术积累,直接切入高端制造环节,避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这种选择与其国内 IT 服务业的基础存在关联。 “不想当下一个中国” 的表态,并未阻碍印度借鉴发展经验的尝试。 莫迪政府近期宣布启动 “妙见神轮任务”,计划 2035 年前建成国家防空反导系统,目标直指以色列 “铁穹” 与美国 “金穹” 的技术水平。 这一国防领域的规划,与中国通过专项工程突破核心技术的模式存在相似性。 在经济应对上,面对美国 8 月 1 日加征的 25% 惩罚性关税,印度迅速转向俄罗斯采购 42 架苏 - 57E 和 50 架苏 - 35 战机,强化双边合作关系,这种调整策略也显现出应对外部压力的灵活性。 印度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基础条件。 其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特征,35 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 60%,劳动力供给持续充沛。 英语的普及为 IT 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便利,2024 年该产业出口额达 2450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40% 以上。 这些优势让印度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特色,与中国制造业驱动的发展路径形成天然区分,这或许是其强调 “不做下一个中国” 的底气所在。 国际社会对两国发展模式的观察更为理性。 印度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频繁讨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的覆盖范围与运行速度成为热议话题。 有印度经济学者公开表示,中国通过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再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路径,值得深入研究。 这种关注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基于自身国情寻找可借鉴经验的务实态度。 印度在实践中也逐渐明晰自身的发展短板。 其本土产业链薄弱问题在高科技合作中显现,半导体领域的核心设备与技术仍高度依赖进口。 国防装备的自主化程度较低,阵风战机来自法国,S-400 防空系统购自俄罗斯,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这些现实让 “新工业雄心” 的落地面临挑战,也促使其在合作中更注重技术转移与本土能力培育。 那句引发热议的表态,本质上是国家发展过程中自我定位的表达。 中国的发展源于符合自身国情的路径选择,从制造业基础到自主创新突破,经过了长期积累。 印度强调 “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更多是希望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走出契合自身优势的道路。 这种探索本身符合国家发展的客观规律,每个国家的崛起都应有其独特的印记。 全球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存在统一的成功模板。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一种路径参考,印度的探索同样丰富了发展模式的可能性。所谓 “看不上” 的解读,终究简化了国家间发展路径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升级还是印度的数字经济探索,都是各国基于自身条件的选择,这些不同的发展实践共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图景。 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复制他人的轨迹,而是在自身土壤上培育成长的力量,这一点,在中印两国的发展进程中都得到了印证。
印度真的被逼急了,开始要挟起了美国,印度外长苏杰生警告美国,千万不要把印度逼得太
【2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