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美国北约共同指认俄罗斯防空部队用了我方生产的反无人机激光雷达,这事儿还

士气沉沉 2025-10-09 10:51:14

10月8日美国北约共同指认俄罗斯防空部队用了我方生产的反无人机激光雷达,这事儿还得从10月7日说起。那天乌克兰“Defence - Express”网站称发现俄防空部队用中国反无人机雷达的证据,美国“Defence - Blog”网站还予以证实。 乌方说中国的FSTH - LD02/03雷达成了俄第22防空导弹团反FPV轻型无人机的装备。但这雷达其实是浙江凡双的民用商品。美国北约在这时候指认,感觉就是想搞点事情,说不定是为了给俄罗斯施压,顺便也想给咱们找点麻烦。咱可不能让他们得逞。 这则消息的发酵路径本身就很有意思。源头是一家乌克兰的防务媒体,紧接着一家美国的防务博客进行了转载和“证实”,最后由美国和北约的官方层面放大,形成了一股指向明确的舆论浪潮。 这种非官方爆料、半官方跟进、官方定调的传播链条,在如今的国际舆论场上并不罕见。 它巧妙地绕过了传统情报机构发布声明所需的严谨证据链,用一种看似“发现真相”的姿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标签化。 问题的核心,那款被反复提及的FSTH-LD02/03激光雷达,究竟是什么?它并非什么神秘的军事武器,而是一家中国科技公司——浙江凡双,面向民用市场开发的产品。 它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智能交通里的车流监测、大型活动的人群密度分析,或者是一些重要区域的周界安防。把它放在城市路口,它能精确统计车流量; 装在体育场上,它能实时监控人流避免踩踏。这就像你把一台性能强大的工业相机拿去拍家庭录像,功能上或许可以实现,但它的设计初衷和核心价值,显然不是为了家庭娱乐。 那么,一个本应出现在智慧城市或工业园区里的民用设备,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出现在俄乌冲突前线的呢? 这恐怕是整个事件中最扑朔迷离的一环。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复杂如蛛网,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最终用户手中,可能经过数不清的转手、分销和二次组装。 尤其是在电子产品领域,元器件和成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极为频繁。一件民用设备,完全有可能通过某个不知名的中间商,被包装成其他商品,几经倒卖,最终流入某个特殊渠道。 制造商在出售产品时,通常会与购买方签订协议,禁止其用于军事目的或转售给特定实体。但面对庞大而隐秘的全球市场,想要追踪每一件产品的最终流向,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为各种猜测和“甩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偏偏在这个时间点,美国和北约高调介入,这背后的意图就值得玩味了。 俄乌冲突陷入僵持,乌克兰的反攻并未取得预期中的突破性进展,西方世界内部对于持续援助乌克兰的疲劳感和分歧正在显现。 此时,需要一个新的话题来重新凝聚共识,并为继续向俄罗斯施压提供新的理由。将“中国”与“俄罗斯军事行动”联系起来,无疑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选项。 这既可以进一步在国际上孤立俄罗斯,又能给中国贴上一个“支持战争”的标签,从而在未来的谈判和博弈中占据道德高地,可谓一石二鸟。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这款雷达的民用属性,也不想去深究其背后复杂的流转链条,他们只需要一个“中国产品出现在俄军前线”的结论,这就足够了。 整个事件就像一个罗生门,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叙事和立场。乌克兰方面急于揭露俄军的“外援”,以证明自身抵抗的正义性和艰巨性;美国和北约则借此机会推进其地缘战略目标; 而作为产品生产国的我们,则被卷入了一场本与我们无关的纷争,百口莫辩。民用产品被挪作他用,责任究竟该由谁来承担? 是生产者,是流通环节中的无数个中间商,还是最终的使用者?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件普通的民用商品都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时,这本身就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紧张与脆弱。面对这样一场由民用设备引发的舆论风波,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 是应该追究源头制造商的责任,还是应该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商品流动的失控?又或者,这本身就是大国博弈中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战?你的看法是什么?

0 阅读:2134

评论列表

心悦天蓝

心悦天蓝

8
2025-10-10 00:01

乌鸡现在用差不多整个美西方及其走狗的武器装备,俄罗斯为什么不能用中国的装备呢?

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

3
2025-10-10 01:10

美西方再BB,下一步就是某些中国人直接在俄罗斯搞公司原地生产民用物质了[哭着笑]

淡淡

淡淡

2
2025-10-09 22:29

大毛早就该找我们的民企,开发反无人机装备了。就是放不下面子

依昔

依昔

2
2025-10-10 05:29

与其让西方借俄乌打压中国还不如向西方明目张胆的支持台湾一样支挂俄罗斯,这样西方乌鸡就不会整天瞎比比了。

天天打牙祭

天天打牙祭

2
2025-10-09 12:42

玩具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