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 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 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 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当年ARJ21支线机拿国内适航证时,咱们凑了60人的“国家队”审查,可全国有资质的审查员满打满算不到70人,跟FAA的1600人、EASA的1200人比,简直是“小学生跟大学生掰手腕”,后来为了冲FAA认证,还得照着人家的标准改自己的规章,你说这门槛有多高? 现在C919的处境更现实:订单簿上躺着1600多架,看着挺唬人,可截至2025年8月实际交付才21架,而且全在国内航线打转——相当于画了个大饼,咬到嘴里的没几口。 这里面近40%还是“可退改的意向单”,真金白银的国际订单少得可怜,说白了就是没那两张证,海外航司不敢赌。 你想啊,埃及航空、老挝航空敢排队,是因为他们航线多在东南亚、非洲,不碰欧美空域;可换成汉莎、美联航这种主飞跨大西洋航线的巨头,就算C919燃油效率比波音737MAX高20%,单机成本便宜三成,他们也不敢买——总不能让飞机飞到美国边境,空管说“没证不让进”,乘客不得闹翻天? 当年空客A320neo拿EASA认证只用了18个月,波音737MAX出了两起坠机事故,照样火速拿证;轮到C919,明明扛过了黑河零下40度极寒、吐鲁番50度高温,连青藏高原的稀薄空气都试飞了上百次,EASA愣是甩出“还得等三到六年”的说法,一会儿说“极端天气数据不足”,一会儿又在“机舱应急出口宽度”这种细节上挑刺——这双重标准玩得,连法国媒体都看不过去,直接说“这就是航空业的贸易壁垒”,一点不装。 现在C919一年也就交付10来架,按这速度,外媒嘲讽“1300架订单要生产130年”真不是夸张——相当于现在订飞机的航司,得等孙子辈才能收齐货。 飞机制造这行当最吃“规模效应”,就像中航沈飞,产能上去了,工装成本能摊薄3%,零部件返修率降1%,净利润率才能从3.7%抬到6.5%。 可C919要是打不开国际市场,光靠国内80%的订单撑着,产能根本扩不起来,单机成本就压不下去。 现在看着比波音便宜三成,真要是波音玩起价格战,没规模效应的C919根本扛不住,更别说“干掉波音”了。 再看供应链的隐性制约,C919用的LEAP-1C发动机是CFM国际的,航电系统也靠霍尼韦尔这些欧美企业供应——这些供应商跟FAA、EASA的关系,比跟亲妈还近。 要是适航证一直卡着,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拿“供应链安全”说事,断了关键部件供应,到时候别说出口,国内交付都得掉链子。 俄罗斯的苏霍伊超级喷气100就是现成的例子,因为拿不到欧美适航证,国际订单少得可怜,俄罗斯工程师愁得头发都白了,最后只能在国内飞短途,跟支线大巴似的,活生生被空客、波音挤出主流市场。 更别提国际租赁公司这关了——全球民航70%的飞机是租来的,跟咱们买房子靠房贷一个道理,而这些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大多只认欧美标准。 没有适航证,租赁公司不敢买C919,航司就算想买也贷不到款,这就形成了死循环。 现在国内有工银金租这些本土租赁公司兜底,但国际上那些巨头根本不接招——没有他们参与,C919连国际航空市场的边都碰不到。 波音手里握着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人家靠规模效应和成熟的售后体系躺着赚钱,C919连跟人家同台竞技的机会都没有,谈何“干掉”?就算中国商飞搞“农村包围城市”,拉上越南、马来西亚认中国适航证,可这些市场的订单量跟欧美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 欧盟27国加美国的民航市场,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这才是民航业的“肥肉”,丢了这块蛋糕,C919的产能永远上不去,成本永远降不下来,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打转。 波音每年交付几百架飞机,供应链、售后、飞行员培训体系都成熟得不能再成熟,C919连国际赛场都进不去,怎么跟人家拼?说到底,这两张适航证不只是“技术认证”,是欧美把持航空霸权的“钥匙”。 他们比谁都清楚,只要卡着这道关,C919就成不了真正的全球玩家,波音的垄断地位就稳如泰山。 C919国内飞得再稳,3000架次安全飞行、42万旅客好评,在欧美那套规则里也没用——毕竟人家要的不是“中国飞机靠谱”,是“继续躺着赚垄断的钱”。 所以说“拿不到适航证,C919干不掉波音”,这话真不是泼冷水,是戳破了民航业的现实。
一部《沉默的荣耀》把少康弄得困惑了:都怪绿党公开资料,现在还去纪念“匪谍”。少康
【4评论】【1点赞】